評論:身障朋友登上百岳後記–不是為了勵志,是為了開心!
雖然障礙激發的挑戰跟克服的過程,在說故事的時候很激勵人心,但我們並非勵志者,只是一群渴望三五好友一起登上合歡山,一起感受台灣之美的人。而我們也相信許多的朋友跟我們有著一樣的渴望。
雖然障礙激發的挑戰跟克服的過程,在說故事的時候很激勵人心,但我們並非勵志者,只是一群渴望三五好友一起登上合歡山,一起感受台灣之美的人。而我們也相信許多的朋友跟我們有著一樣的渴望。
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研發出高科技手套,可以在45分鐘內教初學者彈一段鋼琴曲,研究人員原本期待鋼琴手套能有卓越的成就,卻驚喜的發現意外的成果:教人們學會讀寫點字(Braille),厲害的是,人們在學點字的時候不需要專心在指尖上,可以一邊打電動,或是放空。全世界有四千萬個盲人,然而點字教育在學校被大量忽視,只有10%的盲人能學會這種語言,人在晚年也很難學會點字,糖尿病患者、傷患、退役軍人、老人都有失明的傾向,這個手套將會提供額外的幫助。除了教人彈鋼琴,研究人員稍早也展示了這個手套改善脊椎損傷患者的知覺和行動力的能力。
偏鄉孩子的學習資源比起都市本來就不足夠,八八風災過後,小林國小的高年級也陸續要進入國中,少數孩子要到城裡,競爭但資源也較多的讀書環境。作者在文中,希望找個孩子的「引路人」。替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有盞明亮的燈指引他們。而從玗婷的例子中,自願到偏鄉教小孩子,我看見知識賦予的更高價值-運用所學幫助他人。
看過許多隔代教養和單親家庭,他們的孩子最後會壞,並不是家庭功能不完整,也不是阿公阿嬤教育程度不好。其實,都是大人一種「補償心態」壞了事。給孩子太多擔待,幫孩子的種種錯誤自圓其說。「哎呀,他就是從小沒了爹娘,不能怪他。」
法藍瓷第二屆「Project Imagination 想像計畫」的2...
十二年國教引起激烈討論,究竟教育該扮演什麼角色?讓 7 則發人深省的TED演講告訴你 ── 教育,可以跟你想的很不一樣。
當時,我覺得這樣好像不太對,好不容易輔導了一段時間,很多孩子都正常生活了,但是離院之後卻沒有辦法再協助這些孩子走上正途,這不是會前功盡棄嗎?忽然我的腦袋靈光一閃,出現了一個念頭,那就是如果這些孩子願意給博幼基金會及自己一個機會,那為什麼我們不訓練這些孩子來當課輔老師呢?
我和室友去了芝加哥市中心的千禧公園(Millenium Park),滾在草地上野餐,並在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 (Jay Pritzker Pavilion) 聽免費的音樂會。馬上開始東瞄西瞄,注意無障礙席位的設計,也注意前來的觀眾怎麼選座位、怎麼使用無障礙的環境。這個戶外音樂表演廳以通用設計、綠建築的概念為主軸。整體來說,無障礙設備包括:輪椅租借、融合性(integrated spaces)無障礙席位(指的是不採突兀的方式孤立輪椅席區,把席位自然設計在整體造型裡)、輪椅適用(無障礙)廁所、無障礙視聽輔具、歡迎服務犬進入公園、以及視聽導覽內容,備有文字印出提供聽障者閱讀。
在足球盛行的區域,NGO工作者將孩童們課餘的娛樂與原本的教育目的結合,既能使他們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一展長才,甚至組織球隊參加國際賽事,又可以額外習得生活技能、思考能力,是未來面對社會的基礎要素。多數台灣偏鄉的孩子在課餘時間投入玩樂多於學習,有志於教育者不妨從中思考如何應用。
BridgeIT 是 Nokia 及 Pearson基金會 於2003年發起的教育計畫,瞄準小學階段,目標是藉由手機、影音設備等科技,提升老師的教學能力及課程水準,讓偏遠地區的學童接受有品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