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從事社會工作就像串牡蠣,串的好需要不斷練習
從事社會工作服務就像串牡蠣殼一樣,要串得好必須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沒有什麼捷徑與運氣可以速成,當累積的次數夠多之後,才可能內化為專業敏感度。
從事社會工作服務就像串牡蠣殼一樣,要串得好必須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沒有什麼捷徑與運氣可以速成,當累積的次數夠多之後,才可能內化為專業敏感度。
我聽到康德的這句話,我忽然豁然開朗了!我心中十幾年的困惑解開了,就算剛開始不能夠,不斷爭取與努力之後,慢慢就能夠了。而這些動力的來源,原來就是康德說的:「我應該,所以我能夠!」
公益組織需要與捐款者建立深遠的關係!Joe Garecht 在 The Fundraising Authority發表的
有研究團隊針對1255位英國的年長者進行調查,除了探就他們孤單的類型之外,也記錄了他們的基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態、自尊、收入等。 在孤單的部份,他們區分為社交上的孤單,以及情緒上的孤單兩個面向。結果顯示,有7.7%的年長者有嚴重的孤單感受,38.3%的年長者有中度的孤單感受。喪偶、低幸福感、低自尊、低收入是造成社交及情緒孤單的共同因素。
人類從古代秦始皇就開始研究如何長生不老,而現今科技的日新月異,人類用許多先進的技術,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想讓自己不要老,透過此研究,針對大腦功能的部份進行探討,從認知刺激到心智功能影響,不對阿茲海默症感到陌生和恐慌。
我們的每天情緒波動不會都是呈現穩定不變的狀態,心情上受人事物或感官上的影響,都是情緒狀態的表達,但多數研究在探討情緒的影響時,僅採集實驗參與者在某一特定時間的情緒狀態,進而做一些推論。這樣的研究取徑是否可以真實反應我們的現狀呢?
Acumen走出傳統慈善和市場機制之外的第三條路,提供「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給對社會有理想的創業家,讓創業家在創業的同時改善慈善團體解決不了的農業、教育、住宅等問題。
就像他們的理念「改變解決貧窮的方式」,Acumen用不一樣的方式幫助弱勢,重建他們的尊嚴和自信,找回努力生活的動力,擺脫延續好幾代的貧窮循環。就像靠滴水灌溉在沙漠開出的向日葵,他們抬頭挺胸面對烈陽,挑戰世界的貧窮困境!
前幾天的國健署的報導顯示,有近四成的年長者認為自己是包袱,可見年長者其實都希望可以自主生活。研究團隊針對美國的大樣本資料進行分析,他們分析的結果發現,自評的老化程度會調節照護和憂鬱徵狀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照護越多,會讓年長者感到自己比較老,進而讓他們產生憂鬱的感受。然而自我感到的控制感,並不會調節照護和憂鬱徵狀之間的關係。
隨著高齡化的世代來臨,銀髮族是未來趨勢的代名詞,我們應重視這議題,對於未來隨著年紀增長,老年的各項改變、身體的退化,年邁後的生活如果能獨立自主照顧,生活可以過得更自由自在。產品開發針對銀髮族,是個可觀的商機。
研究團隊追蹤了一群年長者長達十年多的時間,其中關於失智症的數據僅追蹤了八年。結果發現,偏激、不信任他人的特質和失智症相關,這項人格特質越明顯的年長者,八年內發展為失智症的人數,為這項人格特質不明顯的年長者的2.54倍。此外,若排除混淆因素的影響,這樣的人格特質和死亡率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