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年老也來的及!多刺激多活用,讓大腦多賺9年光景
人類從古代秦始皇就開始研究如何長生不老,而現今科技的日新月異,人類用許多先進的技術,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想讓自己不要老,透過此研究,針對大腦功能的部份進行探討,從認知刺激到心智功能影響,不對阿茲海默症感到陌生和恐慌。
人類從古代秦始皇就開始研究如何長生不老,而現今科技的日新月異,人類用許多先進的技術,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想讓自己不要老,透過此研究,針對大腦功能的部份進行探討,從認知刺激到心智功能影響,不對阿茲海默症感到陌生和恐慌。
我們的每天情緒波動不會都是呈現穩定不變的狀態,心情上受人事物或感官上的影響,都是情緒狀態的表達,但多數研究在探討情緒的影響時,僅採集實驗參與者在某一特定時間的情緒狀態,進而做一些推論。這樣的研究取徑是否可以真實反應我們的現狀呢?
Acumen走出傳統慈善和市場機制之外的第三條路,提供「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給對社會有理想的創業家,讓創業家在創業的同時改善慈善團體解決不了的農業、教育、住宅等問題。
就像他們的理念「改變解決貧窮的方式」,Acumen用不一樣的方式幫助弱勢,重建他們的尊嚴和自信,找回努力生活的動力,擺脫延續好幾代的貧窮循環。就像靠滴水灌溉在沙漠開出的向日葵,他們抬頭挺胸面對烈陽,挑戰世界的貧窮困境!
前幾天的國健署的報導顯示,有近四成的年長者認為自己是包袱,可見年長者其實都希望可以自主生活。研究團隊針對美國的大樣本資料進行分析,他們分析的結果發現,自評的老化程度會調節照護和憂鬱徵狀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照護越多,會讓年長者感到自己比較老,進而讓他們產生憂鬱的感受。然而自我感到的控制感,並不會調節照護和憂鬱徵狀之間的關係。
隨著高齡化的世代來臨,銀髮族是未來趨勢的代名詞,我們應重視這議題,對於未來隨著年紀增長,老年的各項改變、身體的退化,年邁後的生活如果能獨立自主照顧,生活可以過得更自由自在。產品開發針對銀髮族,是個可觀的商機。
研究團隊追蹤了一群年長者長達十年多的時間,其中關於失智症的數據僅追蹤了八年。結果發現,偏激、不信任他人的特質和失智症相關,這項人格特質越明顯的年長者,八年內發展為失智症的人數,為這項人格特質不明顯的年長者的2.54倍。此外,若排除混淆因素的影響,這樣的人格特質和死亡率沒有關係。
Schools and Teachers Innovating for Results(STIR) 2012年在印度德里成立,創辦人與執行長Sharath說,他們的組織是「致力於讓第一線的老師們成為改革的先鋒,鼓勵他們打破現況、發掘創意和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提升教育品質,並讓每個學生都享受高品質的學習環境。」他們集合上百個來自印度各省的老師和政府官員,計畫在2016年前帶領30多萬個教育創新者,改變100萬個學生的學校生活和生命。
我們不能忽視銀髮族越來越多的趨勢。以荷蘭這樣老人福利完善的國家為例,就算中央政府逐漸縮減老人政策的預算,荷蘭阿姆斯特丹地方政府仍找出辦法與住宅組織合作,提供更多服務,共同為阿姆斯特丹城市打造完善的老人獨宅。
新北市掀起的「公共托嬰中心」風潮,可說是近年最夯的社會福利政策。台北市政府六月份也發布新聞稿,12家公托中心名額已全部爆滿,還有將近1400人在排隊等候補。平價公共托育服務完全是供不應求。政府的工作是保障人民的選擇自由,而不是「假自由」——在這個經濟壓力極大的時代,選擇自己帶的幾十萬名新手媽媽之中,有一大部分人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托育費又十分昂貴,再加上旁人主觀立場的一句:「妳自己帶小孩比較好」,所以不得不咬牙辭職。這樣的「個人選擇」,並不是出於「自由」,而是重重限制之下的結果。
行政院主計處調查指出,台灣人平均壽命雖然逐年提高,但一生平均臥病失能 7 年之久。相比之下,丹麥、芬蘭等國以「死前2週才臥床」為政策目標,老年人的晚年結局與我們天差地遠。他們的理想政策目標,不是擴大長期照顧「服務量」,或提升失能老人的服務人數及人次,而是降低老年國民的「失能率」。長照政策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預防照顧」;重點是,盡力不要讓人民陷入「需要(被)照顧」的苦難。盡量減少進住機構,並暴露於管理風險的重度失能、失智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