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誰來照顧幼兒? 媽媽,阿嬤,保母,還是托嬰中心?

0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文/王兆慶(政策工作者,2014 年 6 月 26 日 )

小孩應該媽媽自己帶,還是交給阿嬤阿公、保母、托嬰中心帶?

新北市近日掀起的「公共托嬰中心」風潮,可說是近年最夯的社會福利政策。臺北市政府六月份也發布新聞稿,12家公托中心名額已全部爆滿,還有將近1400人在排隊等候補。平價公共托育服務完全是供不應求。

然而,一旦跟世界各國相比,「幼兒應該誰來顧」這個小問題,其實可以精準反映出臺灣還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徊矛盾。

臺灣人通常會在親子網站、bbs 或教養書刊上,看到各種探討幼兒照顧方式的論述。有就業父母的焦慮〈送寶寶到托嬰中心,是不是很殘忍?〉,有新手媽媽與長輩的糾葛〈寶寶給公婆帶的哀與愁〉,有知名醫師從醫學角度呼籲〈在家帶孩子,值得的投資〉。但很少人知道,國際社會調查(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ISSP)也會針對家庭議題,詢問諸國人民的意見。最新公布的ISSP家庭及性別角色調查,在 24 個國家發放三萬三千多份問卷(臺灣部分由中研院合作執行),並發現:

第一、問你是否同意:「媽媽去工作或媽媽在家帶,跟小孩的親密關係一樣好」,或「做家庭主婦,跟出外就業一樣有價值」的時候,約 70% 的臺灣人都會很「委婉」地表達「同意」,但不會勾選「強烈同意」。社會大眾好像既支持女性就業、也支持女性當主婦,分不出是開放還是鄉愿。

第二、更進一步,問你是否同意:「若媽媽去工作,幼兒會比較痛苦」,以及「男人的工作是賺錢,女人的工作是照顧家庭」,臺灣人意見開始出現兩派分歧了。

回答「同意」及「不同意」的臺灣人各約 40%,只有極少數的人勾選強烈同意、強烈不同意、無意見。可以這麼說——臺灣社會不喜歡對別人家的「私事」表達強烈意見,但主張「傳統價值」跟「現代價值」的人其實各有一半

墨西哥、菲律賓,在這兩題上是強大的「傳統派」。墨西哥有 72% 的民眾認為「媽媽去工作,幼兒會痛苦」,菲律賓高達 80.3% 的民眾認為應該「男主外女主內」。北歐及西歐則是強大的「現代派」。「媽媽去工作,幼兒會痛苦」這題,北歐國家約 70% 的人覺得「不同意」(丹麥人甚至有 50% 勾選強烈不同意!)「男主外女主內」這題,法國、北歐也有 70%-80% 的人表達反對。

至於波蘭,跟臺灣很類似,民眾的意見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拉鋸。日本則是矜持與迷惑的國度,這兩題都有約 30% 的民眾勾選「無意見」,不表態。

第三、「家有幼兒的話,你認為男女分工最理想方式為何?」以下這些國家都有超過 50% 的人選擇「媽媽辭職,爸爸全職工作」:保加利亞、捷克、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墨西哥、菲律賓、日本,以及臺灣。

不過,北歐(丹麥、挪威、芬蘭)和西歐(法國、英國)國家,50% 民眾認為最理想的方式是「媽媽半職工作(part-time job)、爸爸全職」。其次是「雙全職家庭」,支持度約 30%。比較奇特的是,「媽媽半職、爸爸也半職」在瑞典有近 40% 的人認為是「最理想的」,可見性別平等與男人育兒風氣之盛,這在臺灣卻只有 1.7% 的支持度。

地方的爸媽需要政策,不是嘴砲

分析各國差異,難道是法國、瑞典、丹麥人比較「無情」,所以主張托育嗎?墨西哥、菲律賓的醫學及幼兒發展研究比較「先進」,所以民眾根據醫學及教育知識,熱烈支持媽媽在家帶小孩嗎?當然不是這麼回事。

孩子要給誰帶?涉及家庭的經濟能力、就業機會、價值觀、親友支持度,以及在地托育服務的價格、可信賴度、福利政策誘因……一個小小的決定,可能是一系列資源、條件和偶然性的龐大函數。但說穿了,放眼世界,人類社會其實沒有「非如此不可」應然標準答案,就只是各國的經濟發展、女性學歷、就業率、性別分工體制各自有別罷了。

尷尬的是,臺灣人,剛好處在價值光譜的中間點

臺灣目前的現實是,新手媽媽投入就業市場,選擇「托育」(給其他人顧)的比例已經愈來愈高。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發現,3 歲以下幼兒照顧方式,30 年前有 80% 是自己照顧,只有 20% 是托育;亦即「六年級生」以前絕大多數人,都是媽媽親自餵奶、換尿布帶大的。不過現在嬰幼兒自行照顧剩下 52%,從社會趨勢來看,人心思變。自帶、托育(阿嬤╱保母╱托嬰)兩大選擇,已是五五波了。

圖:台灣3歲以下幼兒照顧方式歷年趨勢。(出處: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圖:臺灣 3 歲以下幼兒照顧方式歷年趨勢。(出處: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臺灣跟墨西哥、菲律賓不同,我們已經沒有「母親一定是最佳照顧者」、「新手媽媽必須辭職專心養小孩」等等強烈的價值束縛。可我們也還沒有踏入北歐、西歐那樣強烈自信的地步,他們大聲主張女人當了媽媽,仍應半職╱全職就業。

這可能起因於世代差異(兩代人主流觀念不同),也可能源於階層差異。行政院調查也分析,家有3歲以下幼兒時,大專學歷的媽媽 60% 會選擇托育;但國中學歷以下(經濟能也就有限)的媽媽,80% 會選擇自己帶。換句話說,可以安心給老公養的富裕階層全職媽媽,恐怕是少數。

因此,當下次有人問「小孩應該媽媽自己帶,還是交給阿嬤阿公、保母或托嬰中心帶?」或許我們可以冷靜想想,每個人做決定時背後的資源、條件,以及臺灣母職文化在世界光譜上的矛盾特徵。不需要急著鼓吹「小孩這樣帶一定最好」。

政府的角色在哪裡?

臺北市內湖公共托嬰中心開幕那天,竟然有一位高階官員致詞時公開說:「我認為小孩還是媽媽自己在家帶最好!」我得知此事後非常傻眼。畢竟,拜託……這是「公共托嬰中心」的開幕式啊,何苦這樣傷害托育家庭的感受?

政府的工作是保障人民的選擇自由,而不是「假自由」——在這個經濟壓力極大的時代,選擇自己帶的幾十萬名新手媽媽之中,有一大部分人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托育費又十分昂貴,再加上旁人主觀立場的一句:「妳自己帶小孩比較好」,所以不得不咬牙辭職。這樣的「個人選擇」,並不是出於「自由」,而是重重限制之下的結果。

所以政府可以做的事情,絕不是空口說白話、逕自鼓吹價值,而是調整制度和基礎建設。德國(特別是舊西德)也是價值傳統、崇尚母職的國家,但德國仍於 2002 年立法規定,平價公共托育服務必須迅速擴張,十年內供應量要從全體幼兒人數的 14%,成長到 35%!好讓民眾真正擁有「選擇」的機會。這跟目前臺灣 2 歲以下公共托育涵蓋率僅 1%(社區保母還未達有效公共化),實乃天壤之別。

又如瑞典,全國上班族父母,皆可選擇降低工作時數的 25%(每天上班 8 小時縮短成 6 小時——不只是哥特堡地區的片面實驗而已),以建立制度性、有勞動保障的 part-time 模式。反觀臺灣,允許媽媽 part-time 的機會沒那麼多,於是只剩下辭職回家一途。

對各層級政府官員來說,這當然不是條好走的路。但建立公共托育服務、育兒友善職場,應該是三年前馬總統宣示要處理「少子女化國安危機」之後,非走不可的一條路了。如果政府真的,還打算,處理這個危機的話……(畢竟近年來待處理的危機還不少)。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專欄


按讚,支持更多公益評論!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