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有喪偶、低自尊、低收入的年長者──孤單高風險族群?
有研究團隊針對1255位英國的年長者進行調查,除了探就他們孤單的類型之外,也記錄了他們的基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態、自尊、收入等。 在孤單的部份,他們區分為社交上的孤單,以及情緒上的孤單兩個面向。結果顯示,有7.7%的年長者有嚴重的孤單感受,38.3%的年長者有中度的孤單感受。喪偶、低幸福感、低自尊、低收入是造成社交及情緒孤單的共同因素。
有研究團隊針對1255位英國的年長者進行調查,除了探就他們孤單的類型之外,也記錄了他們的基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態、自尊、收入等。 在孤單的部份,他們區分為社交上的孤單,以及情緒上的孤單兩個面向。結果顯示,有7.7%的年長者有嚴重的孤單感受,38.3%的年長者有中度的孤單感受。喪偶、低幸福感、低自尊、低收入是造成社交及情緒孤單的共同因素。
人類從古代秦始皇就開始研究如何長生不老,而現今科技的日新月異,人類用許多先進的技術,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想讓自己不要老,透過此研究,針對大腦功能的部份進行探討,從認知刺激到心智功能影響,不對阿茲海默症感到陌生和恐慌。
前幾天的國健署的報導顯示,有近四成的年長者認為自己是包袱,可見年長者其實都希望可以自主生活。研究團隊針對美國的大樣本資料進行分析,他們分析的結果發現,自評的老化程度會調節照護和憂鬱徵狀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照護越多,會讓年長者感到自己比較老,進而讓他們產生憂鬱的感受。然而自我感到的控制感,並不會調節照護和憂鬱徵狀之間的關係。
隨著高齡化的世代來臨,銀髮族是未來趨勢的代名詞,我們應重視這議題,對於未來隨著年紀增長,老年的各項改變、身體的退化,年邁後的生活如果能獨立自主照顧,生活可以過得更自由自在。產品開發針對銀髮族,是個可觀的商機。
研究團隊追蹤了一群年長者長達十年多的時間,其中關於失智症的數據僅追蹤了八年。結果發現,偏激、不信任他人的特質和失智症相關,這項人格特質越明顯的年長者,八年內發展為失智症的人數,為這項人格特質不明顯的年長者的2.54倍。此外,若排除混淆因素的影響,這樣的人格特質和死亡率沒有關係。
我們都知道未來台灣會成為「老人島」,銀髮族對家庭也是一筆隱藏性支出,最新一期《今週刊》調查台灣人對長期照顧制度的想法,大家最期待的政策是「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與「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不看數字,還真不知道「期待」竟離「現實」如此遙遠──目前的制度設計,完全比不上需求成長速度。
美國2012年受到颶風Sandy重創,日前觀察重大災難捐款責信的組織Disaster Accountability Project要求紅十字會提出捐款支用情形及說明,美國紅十字會透過律師的回覆是:「這是商業機密(“Trade Secret”)」。
文字作為一種載體、做為訊息儲存和傳遞的媒介,對於公益團體又有什麼影響呢?究竟在網路時代該怎麼有效溝通呢?
過去二年來曾寫過約十封信給關心議題的人,雖然協會還沒對外募款、無法確切知道這樣的信件與募款成效相關性如何,但有人曾跟我說「每次看到你的信就很想讀」,正好最近NPOst談到相近主題,所以野人獻曝分享過去的學習與經驗。
作者感到難過的是,沒有人去思考,為什麼一個在育幼院長大的22歲女孩,為何沒有足夠的能力養活自己與小孩?為何還要面臨如此的困境抉擇呢?
為什麼我們可以很成功的開鎖呢?其實是有秘訣的,首先我告訴同事們要把自己當作是最後一個開那個特殊鎖的鎖匠,因為只要我們放棄了,那個打不開的鎖就可能永遠沒有人可以不傷害鎖頭而把它打開,而傷害鎖頭所打開的鎖就會永遠壞掉,這是身為鎖匠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當鎖匠認知道這一點,就會「不斷的嘗試」各種正當的方法,成功的機率就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