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TIR education)

國際 :教育微創新 ── STIR Education從翻轉老師開始!

Schools and Teachers Innovating for Results(STIR) 2012年在印度德里成立,創辦人與執行長Sharath說,他們的組織是「致力於讓第一線的老師們成為改革的先鋒,鼓勵他們打破現況、發掘創意和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提升教育品質,並讓每個學生都享受高品質的學習環境。」他們集合上百個來自印度各省的老師和政府官員,計畫在2016年前帶領30多萬個教育創新者,改變100萬個學生的學校生活和生命。

NPO專訪:當初不知道孩子因為過動而不專注,生氣到關在房間裡槌枕頭、摔東西|專訪赤子心理事長林玲華

教室裡有一群坐不住、做事情很衝動、常常不專心又調皮搗蛋的孩子,我們該如何理解他們?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想理解,而是不知道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理事長林玲華回憶起協會成立之初,為了要讓更多人了解過動症,幾個家長憑著一股熱血,跑遍了台北市幾乎所有國小,透過戲劇希望讓小朋友與老師更了解、更接納過動兒。

國際:荷蘭中央政府縮減老人預算怎麼辦?阿姆斯特丹政府與住宅組織合作,打造完善老人生活空間

我們不能忽視銀髮族越來越多的趨勢。以荷蘭這樣老人福利完善的國家為例,就算中央政府逐漸縮減老人政策的預算,荷蘭阿姆斯特丹地方政府仍找出辦法與住宅組織合作,提供更多服務,共同為阿姆斯特丹城市打造完善的老人獨宅。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評論:誰來照顧幼兒? 媽媽,阿嬤,保母,還是托嬰中心?

新北市掀起的「公共托嬰中心」風潮,可說是近年最夯的社會福利政策。台北市政府六月份也發布新聞稿,12家公托中心名額已全部爆滿,還有將近1400人在排隊等候補。平價公共托育服務完全是供不應求。政府的工作是保障人民的選擇自由,而不是「假自由」——在這個經濟壓力極大的時代,選擇自己帶的幾十萬名新手媽媽之中,有一大部分人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托育費又十分昂貴,再加上旁人主觀立場的一句:「妳自己帶小孩比較好」,所以不得不咬牙辭職。這樣的「個人選擇」,並不是出於「自由」,而是重重限制之下的結果。

圖/ingimage

評論:等待長照政策?不如思考如何預防老人家失能

行政院主計處調查指出,台灣人平均壽命雖然逐年提高,但一生平均臥病失能 7 年之久。相比之下,丹麥、芬蘭等國以「死前2週才臥床」為政策目標,老年人的晚年結局與我們天差地遠。他們的理想政策目標,不是擴大長期照顧「服務量」,或提升失能老人的服務人數及人次,而是降低老年國民的「失能率」。長照政策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預防照顧」;重點是,盡力不要讓人民陷入「需要(被)照顧」的苦難。盡量減少進住機構,並暴露於管理風險的重度失能、失智人口。

評論:銀髮族已漸成為趨勢,但制度比不上需求成長的速度

我們都知道未來台灣會成為「老人島」,銀髮族對家庭也是一筆隱藏性支出,最新一期《今週刊》調查台灣人對長期照顧制度的想法,大家最期待的政策是「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與「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不看數字,還真不知道「期待」竟離「現實」如此遙遠──目前的制度設計,完全比不上需求成長速度。

余孟勳專欄/E-mail仍然最有效──NPO朋友們,你的溝通能力幾級分?

文字作為一種載體、做為訊息儲存和傳遞的媒介,對於公益團體又有什麼影響呢?究竟在網路時代該怎麼有效溝通呢?

過去二年來曾寫過約十封信給關心議題的人,雖然協會還沒對外募款、無法確切知道這樣的信件與募款成效相關性如何,但有人曾跟我說「每次看到你的信就很想讀」,正好最近NPOst談到相近主題,所以野人獻曝分享過去的學習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