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在這裡只是一碗日常便飯-專訪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陳昱築
本社企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4年度中小企業品牌拓展計畫--輔導社會企業品牌形象建立與推廣」支持輔導
身在臺灣逐漸蓬勃、甚至被認為已經飽和的 Co-Working Space 市場,「Impact Hub Taipei 台灣好室」有充足的自信,做一個不只是共同辦公室的「孵化器」。
Impact Hub 是源出英國倫敦的全球創新實驗室網絡,全球已有 82 個 Hub 分布在不同的城市,每個 Hub 之間都是水平的會員關係,彼此共享 Impact Hub 的社會影響力、同時發展出當地城市的特色。
Q1:對進駐 Impact Hub Taipei 的團隊來說,這裡和其他的共同工作空間有何不同?可以獲得的國際連結,具體來說是什麼樣的機會?
「全球市場。」Impact Hub Taipei 的創辦人之一陳昱築,在社會創新的江湖上也許是他「Rich」這個名字更廣為人知。明快乾脆地直指他們對 Impact Hub 的經營設定--
「Impact Hub 不論是招募從事社會企業、或是永續發展的進駐團隊,都強調從最初就納入『全球市場』的考量。尤其是永續發展,已經是聯合國公布的2030年前要達成的重要目標,可是臺灣卻只有兩家媒體報導。」從臺大日文系與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畢業的 Rich,談起空間經營之前,先忡忡地說起來許多國際議題在臺灣乏人問津的問題。
由於和其他國際城市的 Hub 彼此串聯,這個經常為臺灣人所焦慮的「國際化」問題,在 Impact Hub Taipei 只是日常一環。「國外團隊對這個品牌熟悉,來到臺北時也會很自然到這裡尋求合作、或是思考臺灣能否透過 Impact Hub 變成他們的市場。因為這樣,進駐團隊要獲得跨國的合作機會、或是得知國際競賽的資訊,都很容易。我們也希望進駐的團隊,眼光著眼國際。」
目前 Impact Hub Taipei 的進駐團隊,包括關注跨國勞工處境的「One Forty 四十分之一協會」(社會創新)、經營乾淨能源的「DOMI 綠然能源」(永續發展)、來自韓國的新形態 APP 廣告投放平台 Buzzvil(共享經濟)、以及聚焦讀書會的「Read For You 為你而讀」(知識共享)。
「這些團隊分別符合了我們對於社會創新、永續發展和共享經濟這三個主題的期待。我們原本以為這些主題會太硬,沒想到短短幾個月之後,這個空間已經無法承載廣大的申請需求了。」像是在聊一個甜蜜的負擔,Rich 笑著說:「我們正在尋找下一個據點,至少可以再容納十個團隊;希望同時拉入新資源,讓資金挹注來實現團隊們的好點子。」
Q2:現在青年創業者眾,但多半是從特定類型的產品出發;Impact Hub 卻是歷時一年多的總部審核、才確定能否誕生。在這段過程中,你們有什麼「替代方案」嗎?
「這段過程嗎?完全沒有任何替代方案啊。」Rich 一秒回答,「沒有成功,大不了再去找其他工作、再回到原本的人生。」
陳昱築(Rich)和張士庭(Oliver),兩人過去同在一家主售葉克膜的醫療器材公司工作。「二十四小時 on call 還要跟刀的生活,幫了別人卻幫不了自己。我們想做更有意義的事。我們開始寫信給總部,開始展開為時一年兩個月不回頭的審核之路,最後還需要全球三分之二的 Hub 投票支持。」
「有了機會,就要拼全力做到最後。」Rich 說這就像以前唸臺大、申請了雙主修最後卻沒有把課修完,就等於佔了茅坑卻不拉屎。「臺大人身邊處處充滿機會,卻很常輕易放棄。若是這樣,為何不把機會讓給其他人?」
「我們想重新定義『成功的商業模式』。我們一直被教育要唸好學校、找好工作,但我們想創造自己的價值、想證明這條路也是一種『成功』。在這種心情下,Impact Hub Taipei 想招募的,也是在傳統觀念中無法被輕易理解的團隊。」
來環顧空間!
2014年3月開始申請、2015年6月才確定得到總部授權。「不過這個地方,在總部同意授權之前三個月,我們就搶先租下來動工了。」Rich 像是介紹自己的孩子,領著我們參觀了一圈這充滿綠意的溫馨小房子--一樓是戶外擺著野餐桌的鬆餅店、Gogoro 的充電站,跨過無障礙門檻走入室內,是一個可以辦講座的公共空間,樓梯側還有充分利用空間的公用會議室。
「你跟 Oliver 有室內設計背景嗎?!」
「真的沒有啊!我們以前是醫療器材的業務跟人資啊!」
整個空間燈光溫馨卻令人有精神、每個細節都有巧思卻沒有無謂的繁瑣裝飾。例如二樓的團隊辦公室,附有綠意的小陽台、還配有免治馬桶的洗浴空間。「我以後可以來這裡寫稿嗎!!!」我們強忍心中的震驚,但已經遙思起冬日坐在免治馬桶蓋上屁股傳來的暖意。
「一般的共同工作空間會蝸居在大樓或者公寓之中,但我們希望這是一個能和外界輕易接觸的空間,並且在靠近捷運站的臺北市小巷之中,也能同時保有綠樹帶來的舒適。」
從裝潢回溯到選址的學問,陳昱築和張士庭相當堅持「交通易達性」不可捨棄的重要。「對很多創業者來說,交通成本是重要的考量,更別說如果要辦活動時聽眾的前來意願了。臺北市以外的空間固然相對低廉和寬闊,但在交通易達的最高原則下,我們還是選擇在臺北市和平東路落腳。」
Q3:其他國家的 Impact Hub 有哪些比較有趣的特色嗎?
巴西聖保羅是全世界第二個設立 Hub 的城市。「他們佔地超~大~的~大概有兩百坪,許多關注永續經營議題的團隊進駐於此,而且不論是軟硬體的建設,當地居民都會一起參與。」
米蘭的 Hub 位於中國城之中,兩層樓高的玻璃倉庫內,除了米蘭最引以為傲的時尚產業外,也有許多關注社會創新、身障就業的團隊進駐。
雪梨的 Hub 強調「家的感覺」,吸引很多媽媽帶著嬰兒到裡面工作;除了我們熟悉的電子商務,也有心靈課程在裡面。(「但後來雪梨退出 Impact Hub 系統,自行經營共同工作空間。」)
在亞洲,比較特別的是新加坡與首爾。新加坡非常國際化,Hub 裡有多元的人種,交流超級活絡-「我待在那裡一週,每天從早到晚人都沒有少過。 」因為新加坡 Hub 是由政府支持,所以地段好、也免租金。
首爾的市場則相對小,「首爾街上無處不是咖啡店、無處不能連上 Wi-Fi,在這種情況下,Co-Working Space 的需求相對小了很多。」因此,首爾 Hub 很快轉投入社會影響力投資與社區的永續營造,例如小農食材和產地直送的餐廳。
「每個 Hub 呈現什麼特色,取決於經營者。經營著期待什麼團隊進駐,這個 Hub 就會營造出什麼樣的氛圍。不過整體上來說,全世界的 Impact Hub 仍是以社會創新的團隊居多。」
Q4:對於未來,還有什麼有趣的計畫可以跟我們分享?
「Impact Hub Taipei 是個節點,除了希望可以爭取臺北主辦接下來 Impact Hub 的 Global Gathering,我們會嘗試帶進越來越多國外的計畫,包括代理 Creative Morning 和 FuckUp Nights 這兩個國際演講品牌。」
Creative Morning 2008 年在紐約成立,每個月給全球 131 個城市同樣一個主題,例如十二月是『時間』,各自在早上開講 20 分鐘,但每個城市的演講內容要如何在地化,就各憑本事了。臺灣可以藉此讓其他城市認識我們深度和有趣的一面。」
FuckUp Nights 則是談「失敗者故事經驗」。臺灣人都在聽成功的故事,好像失敗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聽到失敗經驗的機會,反而更珍稀了。「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每次四位講者、每人十分鐘、七張投影片的演講,發展出屬於臺灣的失敗故事資料庫。」
都聊到 FuckUp Nights 了,當然不會放過 Rich 和 Oliver 自己的失敗經驗。「啊,一直在失敗啊,一直在發現前一天的自己太天真。一直發現,必須變得更強、而不是只捧著 Impact Hub 這個國際牌子,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同。無論是政府、投資人、合作夥伴,失敗或吃虧的經驗少不了,但每犯一次錯,我們就知道下次要避開些什麼、應該要往哪條路上繼續走才對。」
「新創事業的生態圈中,有很多不同的區塊;而我們想做的,是『新創事業的中介者,也就是服務業』--當然也可以被理解成育成中心,但我們希望做一個沒有固定進駐時限的創新基地。和其他產業相比,社會創新的工程,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看見成果,無法追求速效啊。」
更多社會企業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