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了,就不怕變老-專訪愛關懷創辦人陳麗珠
本社企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4年度中小企業品牌拓展計畫--輔導社會企業品牌形象建立與推廣」支持輔導
「你白天幾乎待在辦公室、很少有機會去戶外走走看看吧?我去年才回到臺灣,因為退休,開始擁有許多過去不曾屬於自己的時間。白天我出門,公園和捷運站外面的空地,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多老人家;下午我返家,這些輪椅上的爺爺奶奶還停留在一模一樣的位置……外傭和長者的交流有限(雙方語言能力都不高),這樣低度互動的生活,不是我理想中的老後。」
若要舉出社會企業的創業案例,腦中浮現的似乎都是一張張無畏的初生之犢面孔,不過創業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資深前輩從商業戰場退而不休,轉而投入社會企業的市場,陳麗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說資深,其實她也不過四十多歲,但已經在金融業工作二十多年--訪談中間光是談臺灣的金融法規或是海外打拼的那段日子,就豐富得足以讓小編再多寫一篇投稿到職涯雜誌(!)。陳麗珠老實地說:「如果沒有這段在金融業拼搏的經歷,我現在也不會投入『愛關懷』的創業。」
愛關懷,是一個關注年長者社區照顧、活動老化以及老老照顧的社會企業。「踏入這個年紀,加上長期高壓工作、身體機能開始退化,我們對於長輩的處境,越來越能將心比心。我常常想,等我到了65歲,會想要什麼?」
變老前的「預感」,創造更將心比心的陪伴
我們總期待由年輕人來帶給長輩活力,但陳麗珠指出,有太多『老化』的障礙,若沒有親身體會過,很難做到那些雖不顯眼也不討好、卻細微得深入人心的體貼。
「舉例來說,曾有個非常愛乾淨的阿嬤,家人發現她洗過的碗盤上卻仍留有髒污。這不是因為阿嬤偷懶或是性情大變,而是她的視力和觸覺都開始退化,無法看見微小的汙垢了。」
「我現在帶我媽媽一起搭捷運,我一定要在下車前一站先告訴她、讓她先站起來動一動腳。因為我媽媽腿不好,久坐之後需要先讓腳反應一陣子,才好走路。」
因為開始「預感」自己的老後,愛關懷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招募一群40~60歲之間的「熟齡」族群加入,擔任60~90歲「年長者」的陪伴員,讓年長者可以獲得知心的陪伴、也讓陪伴員可以用兼職的型態、預習自己的老後生活而不恐慌。
移動式的陪伴,老了也不要怕出門
愛關懷提供的就醫陪伴和溫馨陪伴兩種服務,地點既不是家戶(登門到府,如居家看護)、也不是特定機構(如安養院或是日托中心),而都是「移動式」的陪伴,包括陪去醫院、陪赴宴,鼓勵老人家「不要害怕出門」。
「都市小家庭的困境是,很多子女不是不想陪爸媽,但是上班真的走不開。有當過上班族的人都知道,出差、開會、加班怎麼避免?你哪能說請假就請假?」
但是,人的年紀大了,移動能力難免變慢、記憶力難免變弱。去一趟醫院的路上,馬路如虎口、還有快速電扶梯或電梯、醫院指示繁多、醫生叮嚀用藥事項、還可能忘記帶健保卡,整趟必須重頭來過。「就算行動變得不俐落了,我也不希望長輩變得『害怕上醫院』--愛關懷要提供的,不是醫療專業的看護,而是針對尚有生活基礎自理能力的長輩,在他們還有能力的時候,多鼓勵他們出門、多與人互動,延緩失智與臥床的到來。」
人際互動,是預防失智的關鍵
談到失智,這件事不一定要到你很老才會發生。「燒開水燒到忘記、忘記鎖門,有些我們以為只是一時迷糊的情況,可能已是失智的前兆。但是子女都去上班,老人家待在家裡『我看電視、電視看我』,看到最後睡著。但是沒有對話對象,就是加速失智的問題之一。」
愛關懷的溫馨陪伴,還有一個項目內容是「智慧型手機教學」,這個目的不是要用科技來打發長輩,而是要讓長輩也有學習新事物、和兒孫互動的機會,而在遠距的親情互動中,長輩又會得到更好的反饋。「只要可以看到孫子的照片跟影片,他們就能對著螢幕傻笑好久。」
「我每天都會給我爸媽一點小作業,例如要傳貼圖或錄一段影片給我,久而久之,他們就在互動中學會了。不要罵他們怎麼連密碼也記不住,長輩不是抗拒科技,只是怕學不會很丟臉,久了之後變成『我就是不會啦』的態度,也變得不好意思發問。」
熟齡族群的退休第二春:預習變老
愛關懷打造的陪伴員都以40~60歲之間為主,除了要帶給長輩更將心比心的陪伴,陳麗珠的另一大目標是讓這些被稱為「心同學」的熟齡陪伴員「退而不休、預習變老」。
「我們第一次說明會,就有五十多人來參加、四十幾個人接著報名正式課程,課程重點在於認識老人家的生心理狀況、以及怎麼預防失智。這群人有個特質,就是退休後有錢有閒、想到處當義工、子女可能不在身邊甚至生活在海外;另一方面,雖然有存退休金,卻也不習慣於沒有收入進帳、開始坐吃山空、消耗存款的生活。」
陳麗珠表示,他以兼職的型態經營心同學的工作,「目標是讓他們還能感受到自己仍能有所產出、仍能被社會所需要,但他們每個禮拜想爬山、看孫子當然還是照樣去;兼職所領的時薪,又能讓他們感到每個月還有『零用金』的收入,不會恐慌於存款的『只出不進』。」
陳麗珠的目標很明確,她的經營方向並不是擁有專業證照的醫療看護,「這些工作,也不是心同學能夠負荷的。他們的工作,必須是純粹的生活陪伴,而非對長輩的健康擔負責任。」她也希望,愛關懷「時間銀行」的制度,能夠成為心同學的陪伴存摺、在自己老了之後可以向愛關懷提領自己當初累積的陪伴時數,成為被陪伴的人。
「如果我心境非常年輕,我恐怕不會來做這件事。」陳麗珠把熟齡變成優勢,要讓「老老照顧」的模式,成為臺灣高齡社會中的一種新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