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facts 是一個 Twitter 上正在進行的「用數據看 NGO 冷知識」hashtag 活動。
台灣人或許對於 Twitter 沒那麼熟,不過對於臉書上常見的 #hashtag 應該不陌生,只要在字串前加上 # 字號,該字串就會自動變成一個標籤連結,點下去就可以叫出所有有加上這個標籤的動態。
因為社群網站提供的這個功能,所以從支持女性解放身體的 #FreetheNipple、慶祝美國全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 #LoveWins,還有各式各樣的大小活動,都會利用 hashtag 對網友進行號召。
若想挖寶更多的「用數據看 NGO 冷知識」活動歡迎點進來,以下是 NPOst 編輯室整理編譯的 14 個 NGO 冷知識!
1. 「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這個詞,最早在 1945 年的聯合國憲章第七十一條被提出。NGO 可以用各種不同的組織型態存在,但必須獨立於政府來運作,通常也都是非營利組織(not-for-profit)。(Source: GrantSpace)
2. 全世界各地成立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估計有 1000 萬個。(Source: The Global Journal)
3. 全世界每年捐給非政府組織的捐款,已經從 2011 年的 390 億 上升到 2014 年的 455 億,估計到了 2030 年,還會成長至 813 億。(金額已換算為台幣)(Source: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4. 假如把全世界的 NGO 集中起來,成為一個假想的獨立國家,那將會是世界第五大的經濟體。(Sourc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5. 全球公民中,有 80% 贊同非政府組織的存在,讓他們更容易參與正向的社會改革。(Source: Walden University)
6. 每四位 NGO 工作者中,就有三位是女性。但擔任主管職等領導職位的,仍舊是男性居多。(Source: HR Council)
7. 根據 2013 年的數據,志工活動的產值,平均每小時是 750 元(台幣)。(Source: Independent Sector)
8. 在美國,每 10 個人就有 1 個人在 NGO 工作。美國的 NGO 工作者總人口,可排得上國內第三大產業,僅次於零售業及製造業。(Source: World Bank)
9. 在美國,NGO 超過 150 萬個,而他們募集到的款項,佔美國 GDP(國內生產總值)的 5.3%。(Source: National Center for Charitable Statistics)
10. 在加拿大,84% 的加拿大人會捐款給非政府組織,平均每人一年會捐出 1.4 萬元(台幣),而加拿大每人平均年收入約為 136 萬元(台幣)。整體來說,加拿大的 NGO 部門每年會收到近 3447 億元(台幣)的捐款。(編註:未區分捐款來源為個人、企業、或其他組織)(Source: Imagine Canada)
11. 在歐洲,公益組織超過 12 萬個,每年收到接近 2 兆台幣的捐款。(Source: Donors and Foundations Networks in Europe)
12. 在澳洲, NGO 超過 60 萬個 ,而這些 NGO 的總員工數佔了澳洲總勞動力人口的 8%。
題外話,60 萬個 NGO裡面,卻只有 6 萬個有向政府機關登記。正常來說,只要有在澳洲慈善機構和非營利性機構委員會(ACNC),這個政府轄下的獨立機構中註冊登記,就能獲得技術指導、稅收優惠和一些其他聯邦政府福利。但為何多數NGO 仍不願意登記呢?仔細調查後會發現,問題可能出在 ACNC 長期效率低落、沒有實效。(Source: Australian Charities and Not-for-profits Commission)
13. 在印度,NGO 則超過了 330 萬個,平均每 400 個人就可「分配」到一個非政府組織。(Source: Infochange)
14. 在肯亞,NGO 這個產業容納了超過 29 萬個全職工作者以及志工。當中超過八成都是低於 24 歲的年輕人。(Source: Devex)
本文編譯整理自 Facts and Stats about NGOs Worldwide (OnGood.ngo),原文整理了來自 14 個不同來源的 NGO 數據,但出處並未提供報告連結。如有任何您了解的資訊需要更新,歡迎協助我們勘誤!
(本文編譯整理及製圖:吳陵豫、陳妤寧)
推薦閱讀:
- 我是非營利組織的執行長,我的工作一點也沒保障
- 非營利組織的物資之路-專訪「幫助 NPO 的 NPO」公益採購協會
- 單一重大事件的「捐款迷思」- 除了短距衝刺,我們還要走得夠遠
- 美國漸凍人協會的「金桶挑戰」:去年的一億美金捐款用在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