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望遠鏡】「開發」真的比較好嗎?從高雄煉油廠到未開發的波士頓小島,看見「不開發」的可能

圖/Davies Designs @ unsplash

編按:

由專業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坐鎮回答各種 NPO/NGO 相關提問的專欄【阿北私會所】轉眼就 2 歲了!今年開始,褚阿北與 NPOst 決定轉身探頭,向外觀察,從阿北在國際非營利組織擔任顧問工作的日常中,帶回國際間在社會服務領域裡,各種好玩、有趣的潮流與做法。這個從 2018 年開始的新專欄【阿北望遠鏡】要分享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設計,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野心,甚至是一個失敗的計畫或爭議的概念,但無論如何,都希望成為臺灣 NPO/NGO 工作者一種新鮮的思考。

ps. 雖然如此,【阿北私會所】精神不死,如果你還是有 NPO/NGO 相關的問題,還是歡迎舉手發問 喔!阿北心腸軟又愛罵人,一定不會棄之不顧的!

 

不滅的火炬,終於還是熄滅了。

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中油設立的高雄煉油廠,曾經是工業進步的象徵,多年後的今天,卻成了汙染土地的代名詞。高雄煉油廠先後容納一輕 (1968 年啟用)、二輕(1975 年啟用)、五輕(1994 年啟用)等 40 幾座大型工場,更成為官方認證是全國最大的汙染區域。

2015 年底高雄煉油廠正式熄爐停工。煉油廠關廠,意味著員眷舍區面臨著消失的命運,各式各樣的耳語,讓像蒲公英那樣分散在各地的油人子弟,發出各種惋惜、甚至憤怒的聲音,一群年輕世代,幾年前成立了「油廠社區文化生態保存協會」,除了呼籲舊房舍硬體保存之外,也戮力於延續油人傳統年節文化活動的軟體(如兵果遊戲);他們站在社區營造的專業立場,爭取保留舊房舍外觀,內部結構體改造、賦予更為多元複合的空間使用方式,讓原有員眷舍區,調整成具備自主營運條件的園區,而非輕易拆除、改建,也因此與向來「一切聽從廠方安排」的父執輩們,形成對抗緊張的狀態。

但這一切,在 2018 年 6 月初,隨著中油高雄煉油廠環境教育園區的揭牌儀式,總算有了一個交代,在多方努力下,昔日的故鄉將變成環境教育認證場址,正式成為高雄第 14 處環境教育場所,肩負起正向積極的社會責任,負責協會運作的年輕人們,典禮中聽到被貼上反動標籤的協會,赫然出現在受邀的「夥伴團體」貴賓名單上被唱名時,簡直熱淚盈眶,某種程度上總是得到了平反。

當然,複雜的環境問題不會因為關廠而瞬間解決,五輕在中油高雄煉油廠運作了 25 年,保守估計中油在關廠後必須耗費至少 100 億元臺幣,長達 20、30 年時間,才可能完成汙染整治,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沈建全甚至認為,187 公頃工廠區加上宿舍區、行政區,總面積超過 400 公頃土地面積,至少要耗費 300 億元臺幣,才有可能完成整治。新成立的「環境教育園區」,不代表問題結束,而是提醒我們才剛要開始正式面對以「開發」之名,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高雄煉油廠員眷宿舍區。圖/athenakuo @ Visualhunt, CC BY-NC-ND

維持不開發,跟開發一樣,都是人民的權利

我們在這裡不談功過,反正那是「報導者」的事(咦?)我要談的是「開發」這個重要的概念。

「開發」(development),或說「發展」,這個字本身,在語言學上來說,帶著所謂的「正面意涵」(positive connotation),也就是一看到「開發」這 2 個字,就覺得是好事,所以嬰兒要「腦力開發」,寫程式叫做「軟體開發」,有錢國家如 G7 叫做「已開發國家」,至於欠缺開發的國家,就成了「開發中國家」,甚至「低度開發國家」,所以很明顯,越開發越好,越沒有開發,就越不好。

但是放進時代的脈絡來看,真的如此嗎?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親自參與反對中國在緬甸北部克欽邦伊洛瓦底江上游,建造「密松水電站大壩」的抗爭計畫。

「這是國家級的開發計畫,我們老百姓只能犧牲小我⋯⋯」在地的原住民,面對眼前一連串的強迫搬遷、滅村、生計困難、環境汙染,似乎都準備放棄。

緬甸伊洛瓦底江上的居民,密松水電站便是緬甸伊洛瓦底江幹流上一座在建的水電站大壩,2011 年由緬甸總統吳登盛宣布在他的任期內該水電站停建。圖/Max Pixel, CC0 Public Domain

但我們代表國際監察機構,跟在地公民團體串連,跟當地居民傳遞最重要的一個訊息就是,當像這樣的大型開發案在進行環評(EIA)時,開發的合理選項當中,必須有一個選項叫做「不開發」(The ‘no development’ option),維持不開發,跟開發一樣,都是人民的權利,而且這項權利並非是現在才有的新選項,而是行之有年的傳統,只要人民願意挺身而出,行使這項權利,我們當然可以阻止箭在弦上的推土機繼續向前。

結果,這個對伊洛瓦底江的環境生態會造成致命性影響的開發案,終於在 NPO 的倡議下,成功得到無限期擱置。

這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面對開發計畫時,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不開發」當然可以是「開發」合理選項當中的一種,因為「高度開發」一定比「沒有開發」好,只是語感帶來的誤解。

難道你不覺得,「洪荒之力」聽起來其實比「發電廠之力」要更有力嗎?

密松水電站若建成將影響周遭生存的家畜,圖/Rebecca W @ flickr, CC BY-NC-SA

「不開發」比「開發」更難,更需要道德勇氣

意識到「不開發」可能比「開發」更有價值,其實跟我 20 年來在波士頓南方居住的司光屯小島(Squantum)很有關係。

從陸地進入到司光屯島,要行駛過一片與海相通的濕原,而這塊濕原的入口,有一個小坵叫做 「莫斯威土嗇之丘」(Moswetuset Hummock),一般人可能只會覺得這就是個濱海的小山丘形成的普通社區公園,不用門票也沒有圍牆,甚至連塊招牌都沒有,殊不知這座繞一圈不用 3 分鐘的小丘,其實名列在國家級重要歷史遺址中,不僅僅麻塞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名字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的,「莫斯威土嗇」部落的印第安原住民更遠從 8000 年前,每年的春夏就會從內陸來到在眼前這片海灘捕魚,宰殺處理鯨魚,在沼澤濕地採集貝類、在小丘的土地上耕作,至今仍然維持著原始、沒有開發的風貌。

正因為從 17 世紀以來,英國決定將「普利茅斯殖民地」(Plymouth Colony)的這個傳統、「莫斯威土嗇」部落首領的據點維持原貌,不以殖民者的角色進行任何形式的「開發」,所以 400 年後,住在島上的居民如我,有幸在同一個地點,划著船去捕魚跟龍蝦,在退潮的沼澤挖蛤蜊,餵養自己,與遠古人類跨越時空,產生文化連結,8000 年如一日。

圖/褚阿北提供

圖/褚阿北提供

10 餘年前,還發生過一件事,當時政府想要在「莫斯威土嗇之丘」旁邊的海灘興建一個兒童社區遊戲場時,卻挖出一把長達 13 吋鯨魚造型的刀子,火山岩材質,是當時的人類用來建造獨木舟用的,同時出土的還有鯨魚尾巴形狀的法碼,以及各種工具,當時的執政單位立刻停工,波士頓大學的人類學家更立即前往探勘,證實這是史前印地安人儲放他們春夏時節來海邊生活時所使用的工具的地方,而製作石刀的火山岩,則來自於他們秋冬季節居住的內陸地點「藍山」(Blue Hill),另一個一直維持著「不開發」狀態的州立公園,是居住在波士頓附近的在地人,週末時常健行的無痕山林。

正因為「不開發」,我才能有幸在 8000 年後,與史前的人類看著同樣的潮起潮落,眺望日月星辰,季節交替,在同一個海灣同樣划行著獨木舟,維持著同樣的生活方式,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不吃鯨魚了。

圖/褚阿北提供

圖/褚阿北提供

有時候,「不開發」比「開發」更難,更需要道德勇氣,結果卻也更好,因為我們不會因為人類的驕傲,而忘記與大自然共存。

對我來說,無論是大型水壩、還是高汙染工業區,我真正反對的,不是「開發」,而是不讓自然因為人類以「開發」之名而永久的改變、破壞、消失,那才是我真正想要力行自然保育的原因。

對了,我還忘了說一件事,我就是在中油高雄煉油廠,這片官方認證全國最大的汙染區域的土地上,從小暴露於總石油碳氫化合物下長大的其中一個孩子。


延伸閱讀:

被垃圾撐死的信天翁、被吸管卡住的海龜,我們還能消費環境多久?/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永續」是種選擇,與經濟發展從不互斥/SDGS-8、9、11(經濟、創新基礎建設與永續城鄉)

【活動現場】「進步」的社會從何判斷?趙家緯:「落實 SDGS,公民社會有 3 大著力點!」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