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接海廢及氣象資料,為海洋環境倡議帶來新的可能性

台灣湛藍海洋聯盟執行長陳思穎表示,海洋議題是氣候議題中的關鍵角色,期望結合開放資料及數據分析,挑戰預測海廢熱點的艱鉅任務。

編按:本系列報導為NPOst特約記者於2024/2/2數位發展部「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的側記,內容皆取自組織當日發表內容。

文/Sandy

當海洋垃圾問題日益嚴重,海洋不健康、地球也將不健康,更將迎來生態惡化。在這樣的脈絡下,台灣湛藍海洋聯盟、澄洋環境顧問兩單位合作,共同提出一個大哉問:我們有沒有辦法及時攔截、及時預測,解決海洋垃圾衝擊生態的問題?

「海洋垃圾成因複雜,包含風向、潮汐、以及天氣或者其他變化因素等。當垃圾上岸時能夠以淨灘方式解決,倘若垃圾沒有上岸,而是進入不同港口,持續積少成多、積沙成塔,將逐漸惡化、成為垃圾港。」台灣湛藍海洋聯盟執行長陳思穎表示,兩單位投入數位發展部「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輔導計畫,就是希望打造一套「海洋守門員」的雛形,試著透過各式歷史數據、建立系統,預測海洋垃圾可能在哪個時間進來。

「我們太想分析大規模數據,卻忘了海洋科學在數據分析可能沒有這麼有 power。」陳思穎說,在計畫過程他們與教練討論持續聚焦,調閱歷史數據,在過去 15 年的工作歷程中,二組織已累積許多海灘、海港的數據,但是多維度的混亂資料難以運用,團隊需要將原先設定的六個參數,逐步精簡至四個參數,持續學習如何聚焦,並與教練團不斷協作。

團隊教練、臥龍智慧環境公司總經理謝文彬表示,所有的海洋廢棄物是多維度的項目,也是數據難以處理的部分,這也是全世界目前在做這個相關領域的所有人的痛點,「我們在做一個很不可能的任務。」

整合時間、風向、海廢等多變項數據,催生儀表板原型

陳思穎表示,特別感謝教練在串接 API 上大力協助,結合中央氣象局 Open Data 以及團隊歷年收集的數據,彙整及轉譯之下,團隊終於打造出視覺化的動態儀表板雛形。

「我們希望透過一個動畫的、視覺化的過程,傳遞海洋垃圾發生的可能」,陳思穎表示,儀表板不只清楚呈現海洋垃圾的變化,更揭示海廢與潛在的環境因子、其它變因間的交互關係。

「海洋不會平白生出垃圾,將這份成果連結至聯合國 SDG 11.4 項目。研究我們如何減少都市化對環境的衝擊?」陳思穎說,透過本次「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輔導計畫,期許未來團隊能夠將這份教育回饋大眾,繼續發展全球公民資訊推廣,「身為一個非常關心海洋垃圾的愛好者,拯救海洋就是我們的目標。」

陳思穎強調,海洋議題是氣候議題中的關鍵角色,團隊更期待透過預測系統建置,有效促進海洋健康與環境正面影響。

謝文彬表示,這次計畫成果非常好,能夠結合洋流數據與政府 Open Data ,串接團隊過去15年來的數據成果,不只是提供團隊夥伴擁有內部數據處理經驗而已,更能夠知識化、系統化持續發展。

謝文彬表示,他很期待這次合作打造的海廢儀表板雛型,未來可以成為台灣第一個可互動、且能即時反饋的海洋廢棄物地圖,擴大社會對於海洋廢棄物的理解,讓大眾對於海洋議題有更深刻的關注。

(核稿編輯:程士華)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