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之名撤資:學校應培養人才面對未來,而非扶植企業汙染未來

圖/Jae-Young Son @ Fossil Free Stanford

 

文/350 臺灣

高等教育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學所擁有的資源是社會進步的能量,使產業能夠提升、人民素養能夠提高。也因此,學校應對於如何使用其資金與資源負責,保障社會有好的未來。

在氣候變遷大敵當前的狀況下,學校有義務成為社會的先驅,帶頭來面對氣候變遷問題。氣候變遷乍看似乎只是個環境問題,但其中包含許多社會問題,像是弱勢與性別的平權問題。因為氣候變遷,許多低收入戶都受到衝擊,尤其是以農為業的家戶,極端氣候對於農業損失已是每年加劇的狀況,使得他們的收入大幅減少;而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因為氣候變遷造成乾旱,需要顧及家務的女性則需要走更長的路途取得水源,增長的工作時間使他們無法受教育,路上更是有更多安全顧忌。

要能回應種種氣候變遷的環境與社會問題,其中一種方式便是減少對於化石燃料產業的投資與連結,不再給予他們資源,避免他們繼續排碳。這樣的連結有著各種方式,像是研究上的合作、企業開放實習、組織捐款,又或者學校資金的投入等。

圖/Jason Blackeye @ unsplash

以校之名拒絕化石燃料產業

大學可以從不同面向來切斷與化石燃料產業的連結,在國際上常用的方式便是校園撤資。每所學校都有校務基金,來源可能是捐款、校務收入、學費等,被運用於不同校務需求,而投資也包括其中。這筆資金通常是由基金管理委員會掌控,也會向校方報告基金狀況。

校園撤資的目標即是轉變這筆資金的流向,使之不再投資化石燃料產業。其實,過去也有學校因為社會議題撤資的例子,像是南非種族隔離時期,許多在美國的大學就採取撤資的策略,避免學校支持種族歧視的企業單位。

這樣的方式可以階段性進行,先從凍結新投資開始,再慢慢從現有的投資中撤資,逐步撤離對社會不好的產業。

澳洲墨爾本大學學生參與學校會議,集體提出撤資要求。圖/Fossil Free MU

校園撤資能帶為社會帶來什麼助益?

這樣的校園化石燃料產業撤資有 2 大效益──

1. 直接影響化石燃料產業的資源利用

不論是資金或是合作,將化石燃料產業列為拒絕往來戶就會對他們的營運帶來影響。從拿校務基金來擴張化石燃料開發案,到在學校開設鑽油研究課程,只要能夠減少往來就是有效益的氣候行動。

2. 以學術單位立場改變社會觀感

除了減少/避開資金的投入之外,校園撤資的另一個效果則是以學術界的角度告訴大眾化石燃料產業對氣候變遷帶來的不良影響,以身作則的避免這些產業繼續危害人類社會的未來,實際執行撤資。

如此一來,也對改變社會對於化石燃料產業的觀感有所助益,使民間與政府不再給予認同,更能促使政策面的改革,不再補貼化石燃料產業。

美國史丹佛大學學生發起校園撤資遊行。圖/Fossil Free Stanford

國際大專院校校園撤資案例

校園撤資行動已在全球許多大學發生,至今已有 148 所大學全部或局部撤資,不再支持化石燃料產業。

像是美國的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整個系統分校已不再投資於燃煤與油砂產業,此外,學校更將資金轉投資於對抗氣候變遷的相關計畫。而在歐洲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更全數將校務基金撤離化石燃料產業,並闡明唯有如此,才能符合學校的「綠色校園 2020」目標。

其他像是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官網上便發表明確的聲明,講述學校雖理解化石燃料在其地區對經濟的貢獻,但是校方已跟金融單位合作把投資組合調整,不再投資化石燃料產業。

圖/Sawyer Bengtson @ unsplash

其他校園撤資成功案例──

1. 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2. 歐洲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3. 澳洲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

圖/Menglong Bao @ unsplash

臺灣校園撤資現況與途徑

教育部為促進國立大學校院財務有效運作,提高營運績效,從 1996 年開始試辦校務基金,並在 1999 年全面實施。校務基金來源有學雜費、推廣教育、產學合作、政府科研補助或委託辦理、場地設備管理、受贈、投資取得之收益、其他收入。私立大學有不同的運作模式,不過同樣也有被允許運用於投資項目的資金,來為學校賺取獲利。

350 臺灣在 2017 年時至臺灣大學分享撤資議題,讓學生們了解這國際上的氣候行動,希望此議題也能在校園發酵。臺大永續部便開啟了對校方投資的調查,發現臺大有投資國內的化石燃料產業的下游廠商,造成大量碳排放的產生。永續部發起了一連串行動,試圖引起學生與校方的關注,像是在線上分享校園撤資懶人包,並在於校長選舉之時向新校長詢問對於高碳排投資的看法,一路到舉辦空氣汙染小遊行,永續部用了不同方式引起校方關注。

此外,為了讓更多學校能夠加入參與校園撤資的行動,350 臺灣在 2018 年 11 月3日時出版了「校園化石燃料產業撤資手冊」。當中參考了美國、澳洲、英國的校園撤資手冊,收集其中的重點與步驟,整理成一本較符合臺灣學校的手冊,讓有興趣在大學推行撤資概念的同學可以閱讀參照,一步一步執行,讓校園不再資助化石燃料產業。目前全球已有近 150 所大學執行撤資/部分撤資,多在歐美與紐澳,而亞洲目前還沒首例,此手冊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催生臺灣/亞洲案例!

臺大永續部舉辦空汙小遊行,當中包含撤資訴求。圖/臺大永續部

校園撤資:不僅避開金融風險,也為社會點一盞明燈

氣候變遷是國際間備受矚目的議題,臺灣也有許多單位從各面盡自己的一份心力,而學術單位除了做研究,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與化石燃料產業切割也是一種行動。

此外,這樣的倡議也能使學校避開金融風險,畢竟在未來的減碳趨勢下,化石燃料產業的前景將越來越弱勢,為學校所帶來的金流也將越來越少,越早遠離即越早避開風險。

這樣的校園撤資行動,不但可以影響相關產業的運作,也可以在社會上帶來需要的聲音,讓人民、企業、政府感受到學界對氣候變遷的重視,並且發揮骨牌效應,讓更多單位共襄盛舉,一起參與議題的倡議與行動,一起面對氣候變遷問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有校園撤資案例的國家。


延伸閱讀:

「我存的錢、買的保險,保了什麼樣的未來?」CSR 之外,更進一步的責任投資與撤資

金融與氣候變遷大有關係?從個體戶到企業都能行動的減碳新招,向化石燃料產業「撤資」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應兼顧環境永續與社會公義/SDGS-7、13(可負擔的乾淨能源與氣候變遷)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