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評論

初入佛門弟子:期待上人一句話

但證嚴法師,卻很少看她出面回應,連這次對釋法師有義氣的讚許,還是透過慈濟發言人何日生轉發的。因此,在慈濟每遇社會爭議的時候,上人在不在臺灣、有沒有說這些話,不免引人疑竇,咕噥上人是否知曉?若她知曉,是否會同意慈濟對於這些、那些事情的處置?

公益組織專家:一窩蜂批評慈濟之前,先釐清流言蜚語吧!

公益慈善的確因為其免稅資格而是一種公共財,可受公評,但是,應該理性地討論,有些偏激的基督宗教基本教義派常常隱身在這種形式的文章裡面,惡意攻擊佛教道教人士,然後網軍們搜尋資料又很容易因為這些炒冷飯的舊酸文不斷被重新整理後,又再次被傳送而造成更多自以為理性的分享。其實,對慈濟並不公允。

台灣可以發展出自己的 杯麵(Baymax) 嗎?

第一,台灣都市照護可近性很高,發展遠距照顧最需要的地方還是偏鄉及山地離島,雖然 Dr. Topol 認為科技的可近性不是問題,但設備建置的資金來源為何?是民眾、健保或地方政府?而對於真的不會或無法使用科技產品的人來說,透過教學與客製化的設計能不能解決問題?都是需要縝密討論與規劃的。第二,以科技提供照護少了「人」的接觸:少了某些民眾「看了醫生病就好一半」的某種心理層面治療,也少了照顧過程中聊天與肢體接觸能提供的溫暖感受,治療效果或許也會打個折,不知道有沒有甚麼好方法能補足這點呢?

這次,我挺雞排妹

大家需要對日常有所察覺,需要注意自己言行的連貫性。不是一邊雨傘 yeah yeah yeah 社會要民主,一邊就只有自己心中的民主才是民主,自己相信的理念才是理念。邊以「民主」為騙詞,邊以極暴力的方式強暴小眾、異見者,讓「民主只在自己人的圈子中發生」。

面對公益,你懷著同理心還是同情心?

現在公益行動的形態日新月異,越來越多人發想出不同的點子使整個社會更好,不拘限在單純的我給你得,這樣的趨勢說明了大家對於與自己處在不同情境的人更能懷抱同理心,去攜手解決問題,然而我們該擔憂的也在此,服務時氾濫的同情心會不會間接造成服務污染呢?暴增的參與者真的人人都懷著同理心,都準備好參與公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