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是,不看也不是」-面對空難新聞的持續轟炸,要如何自我保護?
每個人處理壓力與面對創傷時的方式都不一樣,每個人也有獨特的情緒與表露方式,尊重每個人(包括死傷者家屬)的情緒經驗是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過去研究發現可以協助人們面對災難的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每個人處理壓力與面對創傷時的方式都不一樣,每個人也有獨特的情緒與表露方式,尊重每個人(包括死傷者家屬)的情緒經驗是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過去研究發現可以協助人們面對災難的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我想的其實不是我的家人,而是我的社工。」一般民眾很難了解社工在做什麼,社工朋友抱怨時也容易被酸「不爽就不要做」,但如果今天放棄了,還能改變現況嗎?社工出身的作者現身分享人生經歷,從私人企業、國外社工所、實務社工到營利事業,無論走到哪,對社工專業的情感與尊敬都不曾消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作者呼籲不論是現在在社工界、曾在社工界還是對社會工作有興趣的朋友,勿忘初衷。
你會買 The Big Issue (大誌)嗎?它幾乎可說是台灣最早被大眾認識的社會企業,在購買雜誌時,我們可以直接接觸與企業合作並受惠的街友、弱勢朋友;購買的不只是雜誌,還有和街友互動的經驗與實際助人的滿足。
NPOst 編按:1 月 10 日 「社工朋友,別再靠北了,快開始行銷你們的專業吧」 刊登之後,引起社工社群在不公開群組臉書社團「全台社工工作夥伴」熱烈討論,最大的爭議是社工專業如何界定?又如何行銷哪些社工的核心價值?本文整理自讀者回應,提供更多的思辨與參考。
回頭看看「靠北社工」,還是有很多值得研究與討論的內容,它的存在仍有很大價值…就看我們想將這份價值帶向何方。
我不知道怎樣的制度比較好,畢竟我不是教育專家,但我知道,教育大計應該拉高層次,拉長時間來看,畢竟這關乎整個國家未來的命運,不是單純的誰家小孩唸了什麼學校這麼簡單的命題,所以不該是家長覺得怎樣好就好。
我們總會覺得下一個世代比我們更自我中心,但究竟是否如此呢?有研究結果指出在年輕的時候若經濟環境越富裕,則越會有自我中心的傾向。而美國的經濟基本上逐年提升,所以美國人是否越來越自我中心呢?
「盲人與啞巴」是一項對我來說體會很深的任務,由三個人組成一個團隊,我與其中一人分別扮演盲人與啞巴、第三人則擔任守護者守護盲人與啞巴,以免發生危險。當我在人來人往的捷運站前把圍巾當成眼罩蒙住眼睛時,我心想:「這應該是我做過最瘋狂的事了吧!」
將分數框架強行套入志願服務,雖然升學上積分審核較寬鬆不如其他學科錙銖必較,但也因此容易使年輕人只求有不求好,由上忽略傳遞志願服務本質,而下造成服務重量不重質,甚至造成服務汙染。
要如何讓受害者走出恐懼?要如何讓女人免於被性壓迫的恐懼?我能想到的第一步就是:把發言權還給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