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收到認養孩童的信能維持捐款動力、負面新聞左右捐款意願

圖/Jacob Owens @ Unsplash

編按: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 4-6 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幫忙填問卷,或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我們將在您方便的時間訪問您,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ps. 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不為追究各種捐款人回饋或進行獨立報導,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

26 歲研究生

陳韻安,26 歲,交通大學傳播所,研究生,位居新竹市,年收入 30 萬以下

我從大學畢業(23 歲)開始,透過世界展望會認養一位小朋友,前後認養了 1 年,現在已經沒有了。最一開始是因為看到公車車體上韋禮安為世界展望會代言而注意到這個組織,再加上媽媽的影響,我媽是滿有愛心的人,若發生社會事件,她有捐款,下次就會再捐,有點受到感染,我覺得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就可以做些什麼。

認養小朋友的那一年,我一個月繳款 700 元,我利用超商 iBon 列印條碼再繳款,每次都會給我匯款證明,當中也會提醒我下個月要再繳款,這是很隨意的,累積幾次沒有捐款,組織就會再次向我確認要不要中止資助,這樣的捐款方式相對劃撥比較方便,劃撥反而會降低我的捐款意願

其實我最一開始將勵馨基金會列入捐助組織考量,他們服務的對象偏向婦女、性侵害受暴者,但因為對象是受害者,並不會公布相關資料,而我的考量是希望清楚知道我自己捐的錢的去向,是誰受益。世界展望會的話,當初認養的時候就有一些孩子的基本資料可以參考,並且會定期(大約 1-2 個月)寄小朋友寫的信件給我,可以知道小朋友的狀況。我認養的時候,小朋友 7 歲,後來他寫聖誕卡片給我,說他想要當美術老師。

圖/Aaron Mello @ PEXELS, CC0 License

世界展望會提供基本資料可以選擇認養對象,我認養的是印度的小朋友,第一,我有看年齡,我會捐助他是因為她剛好要上小學,比起 4、5 歲的小朋友,他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我認養的小朋友在資料中寫說他爸媽務農,家裡手足多,他的興趣是畫畫,我想說他需要這份資源。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想去當地看他們怎麼幫助到小朋友,也滿想見到認養對象,覺得這是一個緣份。

在印度,比如說你每個月捐 700 元,並不會 700 元都直接用在認養對象身上,組織會評估哪些地區有需要來分配善款,比如說有些地區需要醫療建設,這 700 元也會被調配使用在當地醫療建設。雖然我沒有特別分析他們款項實際怎麼規劃,不過我知道他們特別聲明不會將捐款用在同一個小朋友身上,如果把 700 元都用在同一個小朋友身上,那很多人會得不到資源

後來我停止捐助,一開始是因為從新聞中聽到世界展望會內部有人侵占公款,捐款的流向跟用途有爭議,我記得我的親友說過內部確實有人反映這件事情;加上我當時也只是大學生,700 原對我來說為數不少,後來念碩士也在新竹租屋,相對覺得捐款有負擔,於是我就先暫緩領養計畫。

圖/Abel Tan Jun Yang @ PEXELS, CC0 License

我對組織的了解來自於我曾擔任一個暑假的世展志工,比較知道他們的日常行政工作,我幫他們收信,根據郵遞區號來分配,將信件放到對應的抽屜,他們也會讓我們經手善款費用,我曾協助核對捐款,多少金額對到什麼項目,我覺得這方面的資訊如果這樣公開透明,組織知道我們是認養人,也讓我們經手做這些事情,對他們的信任度會提高

我有查過組織的財報,可是都是官方提供的數據,也有手冊,每年有多少金額、國內外捐款比例、如何分配資源,是真是假我不知道。

我最在乎組織是否將公款作為個人用途使用,我覺得以公益愛心為號召,就不應該一顆老鼠屎害一鍋粥,前面有提到侵占公款事件,就成為我終止領養計畫的關鍵原因,700 元不是什麼大錢,但把捐款放到個人口袋,使人觀感不佳,也感到很難過

我認為真的要參與一些組織的活動,例如擔任志工,可以親眼看得到他們的態度,過程中也會有機會跟一些專門的人接洽。態度很重要,你可以看到他們對工作的愛心和熱忱,整個組織的形象跟精神比較集中,如果說很商業化經營,就比較不青睞。

圖/fhwrdh @ flickr, CC BY 2.0

62 歲退休國中老師

何碧足,62 歲,退休,國中老師,位居臺中市太平區,年收入現約 80 萬(在職時約 100 萬)

我固定透過家扶中心認養國外兒童,有 5、6 年了,當時是看到報紙登出家扶缺認養員,有些地區特別嚴重缺乏,國內兒童比較不缺,所以我認養了非洲史瓦濟蘭兒童,那邊認養人比較少。

史瓦濟蘭這個地區是我自己挑選的,他們並沒有讓我們挑選認養兒童,認養程序確認以後,家扶就會寄照片過來,每年都會寄,比如說那位孩子 2011 年出生不久後接受認養,到現在 2017 年才 6 歲,他們會寄一些小朋友寫的卡片過來。前幾年有詢問認養人要不要到那邊看小朋友,但我覺得太遠了,受不了就沒有去。如果不是太遠,我想我會去看一下,看他們的需要,這樣比較實際,現在我只是透過家扶,不是說完全了解。

不過,家扶有給我們認養手冊,裡面回答了一些認養人常有的問題。比如說認養如果終止了,他們會換認養人。像我的話,我一旦認養了,除非他不需要,將資源轉換到另外的孩子身上,不然我大概不會中止,他們一家人一個月才 50 塊美金(約臺幣 1,500 元)可以使用,那麼少,我們幫助他們也沒有多少,對我來講算是簡單的事情。

我認養小朋友一個月 700 元,聖誕節會額外捐助 500 元給他買禮物,我都用金融機構直接扣款,比較不麻煩。我會持續捐款給家扶,我認為小朋友比較有需求,而家扶的服務對象大多是小朋友。

捐款人何碧足長期透過家扶基金會認養史瓦濟蘭的小朋友。圖/何碧足提供

我沒有追蹤家扶過去一年做了些什麼,不過我有鄰居朋友曾到過史瓦濟蘭,說是如果我們直接捐助給史瓦濟蘭的話,資源比較難到達百姓身上,家扶看見這個問題,在那邊成立家扶中心,不要透過他們的政府,直接介入當地。我們也沒什麼辦法監督組織,只能說我們信任他們,我們有什麼問題,透過官網可以提問,可以得到答案。我覺得最主要是因為金額不多,金額大小會影響主動了解組織作為的強度。

我沒有看到財報,那個東西即使看了,有時候也不太清楚流程是怎麼樣,或是說列出來的東西是不是真的這樣子,有人常說作帳作帳,其實有可能是虛的。

我在乎組織有沒有負面消息。比如說慈濟,我在香港報紙上看到說他們賬目不清的新聞,我熱心捐款的目的是要幫助需要的人,你居然挪用款項,或沒有實際運用在他們身上,我就會懷疑,即使金額不多,也不應該把人家的愛心拿來做其他用途、糟蹋。我要知道這個孩子我真的有幫助到他,甚至組織主動提供更多消息,比如他們的生活實況,我覺得熱心的人很多,如果我們過得去,自然就會捐助。

我覺得慈善團體正面臨不景氣,因為有些人會中斷捐款,建議組織可以把他們的困難點利用大眾傳播讓更多人知道,資訊透明,把做的事情能夠更透明化公開,這樣的話,經濟上就不會那麼拮据,讓更多人可以得到援助。

圖/Feed My Starving Children(FMSC)@ flickr, CC BY 2.0

26 歲旅行社從業人員

王文慧,26 歲,OP 人員,旅行社,位居新北市,年收入約 30 萬

我現在每月固定捐款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我 2015 年從越南回臺灣,開始有固定的工作以後,收入較為穩定了,想要當捐款人,剛好看到高中朋友臉書分享他在捐助這個機構,我問了他一些問題,再看看基金會的相關訊息,又因為從越南回來,對那邊比較有感情,所以認養越南兒童。

家扶比較好的是說,如果你想要寫信給認養的兒童,或是特殊節日(例如過年),小朋友收到你的信件或禮物,家扶會協助小朋友回覆,不會讓人覺得錢丟出去不知道往哪裡去。我會寫信給小朋友,也有收到他爸爸給我的信,家扶也會協助兩邊的語言翻譯,附在信件中。

捐款的話是每個月 700 元,小朋友生日前的 1、2 個月會多收到 500 元當生日禮金。我是到便利商店列印捐款單到櫃臺繳納,如果我當月忘記他也不會催繳,只會累積到下個月。我的捐款每月大約佔收入 0.03%,不會感到負擔,當初有衡量過可以負擔才會申請認養計畫。

小朋友畫圖寫信給捐款人,家扶基金會協助兩邊翻譯。圖/王文慧提供

我暫時不會停止捐助,除非他們的家境突然好轉。如果收入允許,我會想要繼續認養兒童。如果可以的話,我會想要跟小朋友見面,這件事情必須先聯絡基金會的人,希望可以在基金會的協助之下讓雙方見面,不通報的話比較不妥,怕隨意驚擾對方的生活。

我希望可以在明年或後年跟我的認養對象見面,我知道他居住的村子生活比較困苦,我想知道、了解他真實的生活環境,也想知道他的家人怎麼樣,我以後大概要協助他到怎樣的程度,他們大部分念完小學就不會繼續升學,那個村子是農村社會,基本上小孩子 12、13 歲小學畢業,沒有繼續升學而選擇去工作,變成有收入的家庭的話,基金會也會終止對他們的幫助。

去年一年,我有時候會上他們的網站看一下他們辦的活動,我沒有參加過他們的活動,目前看到他們的辦的都覺得不太有興趣,我也不太喜歡有太多不認識的人的場合。

圖/Adam Cohn @ filckr, CC BY-NC-ND 2.0

我沒有看過財報,但我知道我每個月繳的 700 元,並不是說全部都分發給我認養的兒童,我知道越南、我認養的兒童所在地區一個月會撥大概 86,000 的越南盾(大概 130 臺幣)給認養的孩子,剩下來的彈性分發,像是他的學校有需求、要辦活動,或他們家有突發狀況,甚至協助其他地區有需要的小朋友,每個月看情況不一樣。

我在乎機構的聲譽,還有社會對它的評論好或不好,選擇家扶是因為剛好朋友有在捐助,這個單位我覺得還可以。財務收支的話,要透明一點,我也想知道每個月捐的 700 究竟有多少錢進到小朋友的家庭、剩下來的錢確實用到哪裡去。前面雖然有說會看家庭需求狀況再分發,我也想知道有時候小朋友家是不是特別拮据。

我覺得組織有辦活動、貼補國內兒童都可以讓我們知道比較好,不管電子或紙本形式,希望提供更詳盡的支出明細

26 歲大學生

曾小姐,26 歲,世新大學,位居新北市,無收入

我高中的時候曾捐款給家扶,那時候也不知道太多其他組織的資料,這個團體很有名,那時候覺得有些人需要幫助,我覺得我可以的話就可以盡一份力,捐款維持了 5、6 年。

我是資助、認養小朋友,還有很多方案,可以認養、認捐,也有分國內跟國外。我選擇認養國外的小朋友,每個月大概 700 元,我用郵政劃撥、臨櫃操作。

一開始我認養南美洲巴西的小朋友,後來我認養的小朋友到了一定的年紀,已經不需要我的扶助,家扶也另外找了一個小朋友,也來自巴西,第 2 個沒有資助很久就中斷了。斷了是因為我出國去日本念書,無法直接匯款,又不想麻煩媽媽或家人,就停止認養了。

捐款金額對那時候的我有一點點負擔,常常覺得拿到零用錢之後,700 元就得馬上花出去,那個也不能買,這個也不能買,雖然也不是真的影響到我基本生活所需,而是欲望沒辦法達成。

我覺得支持我一直捐下去的是我都有收到認養的小朋友寄信給我,如果都沒有回音的話可能會覺得沒有動力。像我有時候聖誕節會另外寄錢,小朋友會寄信說把那筆錢拿去買球鞋,代表他真的有收到、拿去用,那些錢對他有幫助,就是有用的,這很重要。

經濟允許的話,我會繼續捐款,因為信仰的關係,我會選擇捐助基督教相關團體,並且使用自動扣款的方式捐款,依照過去幾年的經驗,每個月去跑捐款這件事情很麻煩,有時候還會忘記,希望要嘛一次繳一年、半年,不然就是自動扣款。

我沒有看過財務報表,我深信我的錢是到我認養的孩子手中。我認養的孩子會寫信、畫畫, 透過家扶寄給我。我應該會想跟他見面,我想要知道每個月的捐款是不是真的讓他的生活變好,有基本的維持、可以上學、吃飽,也有遮風避雨、可以安心睡覺的地方

能收到所認養的小朋友寫的信件,是曾小姐持續捐款的動力。圖/曾小姐提供

我沒有參加過家扶舉辦的活動,因為我沒有收到邀請,我也不會看活動資訊,那時候網路沒那麼發達,我也沒有特別想要做這件事情。但現在的我認為如果真的有活動,或是說我可以和我認養的小朋友見面,我會非常想要參與!我希望活動也能讓我們看見組織的資金運用在哪裡,還有錢怎麼投注予我們認養的對象。

我主要是因為對捐款組織所服務的對象有同理、共感而捐助,比如說有的是幫助在監獄裡面的人、有的幫助疾病患者,各式各樣不同的種類,我會依據我最重視的事情來捐款,像資助小朋友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小朋友會長大,以後還有希望,我傾向捐款給小朋友。


延伸閱讀:

【捐款人想什麼?】財報若能做成簡易影片或圖表,有效提升捐款意願

【捐款人想什麼?】歧視特定族群的公益組織,將大幅影響民眾捐款意願

「為什麼勸募廣告中的孩子不能太可愛?」從心理學看捐款行為/《為什麼撲滿比存摺容易存到錢?》書摘

NPOst 專欄:捐款人想什麼?

作者介紹

黃愉婷

曾任 NPOst 編輯。 八年級生。社會學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