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服務業」中為脊髓損傷者創造新好工作、收入與成就感-專訪新生命資訊

 

本社企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4年度中小企業品牌拓展計畫--輔導社會企業品牌形象建立與推廣」支持輔導

給予社會中的弱勢者工作機會,培養他們自立和自主生活的可能,已經成為大家對於公益的新理想境界。這任務可以細拆成第一階段的「技能培訓」和第二階段的「實質雇用」兩個環節,如果空有技能而無法獲得雇用,並無法真正改善弱勢者的生活處境。而在「弱勢者」這個模模糊糊的名詞之下,其實含括了各種處境與專長都各異的人們。

以脊髓損傷者來說,現實是在接受自立生活、甚至職業技能的訓練之後,受僱之路依然充滿荊棘。「我的老闆黃河明說,那,我們就成立一家公司專門來雇用他們吧,來承接有工作需求的傷友們吧!」

胡家碧是撐起眼下所有「新生命資訊」業務和傷友培訓的一把手,而「新生命資訊」是一家專注輔導脊髓損傷傷友就業的社會企業,創造了「企業代聘代管」的新機制,不僅創造出友善傷友的工作空間,(這裡的辦公桌沒有配備椅子,因為來上班的人們,都擁有自己的代步輪椅。)也成功協助大型企業雇用、培訓和管理傷友。

當企業面對《身心障礙者權力保護法》規範的定額僱用名額無措的時候,(民營企業員工總人數在67人以上者,進用具有就業能力之身心障礙者人數,不得低於員工總人數百分之一。)太多企業都選擇繳罰款來解決問題。「因為他們覺得要從頭開始培訓身障者,是遠比建立無障礙硬體設施更為沈重的負擔。」

(影像來源:新生命代聘代管宣傳影片)

(影像來源:新生命代聘代管宣傳影片)

但,有了企業代管代用,傷友就能成為該企業的長期員工,但到新生命和其他傷友們共同工作、上下班打卡。目前他們承接的工作包括網站建置、平面設計、出版排版、電話客服。「例如研華、仁寶,每個月會支付基本工資給他們的傷友員工;另一方面,企業每個月發出的工作量不一定這麼多,因此傷友也會同時協助新生命拓展的其他創新業務,例如3D列印、線上客服、碳粉匣回收等等,並由新生命來支付傷友的額外薪資。」

在日本,也有著類似的社企機制「特立子公司」來促進身障就業--也就是允許企業另行設立子公司來聘用身障者,這個單位的性質會比較像是NPO(非營利組織),由於是獨立營運,收支營運上也不會影響到企業本體。而新生命則更進一步提供了讓傷友員工們有「異地工作、共同管理」的可行性。

勇敢的力氣

談創新似乎談得輕巧,但談起陪伴脊髓傷友培養技能的路程,可能沒有這麼令人興奮,取而代之的是深沈謹慎的悲憫。

為什麼使用輪椅的身障者這個多,新生命卻獨中脊髓損傷者?和從出生就開始調適自己與身體之間關係的先天身障者相比,脊髓傷友通常是因意外從此半身不遂,這樣的人生打擊和能力剝奪很容易讓他們陷入低潮、甚至萌生自殺念頭。如果意外發生在傷友的求學階段,未能完成的學業、通常也讓他們失去了踏入職場的門票。「給一份工作,提供的不只是收入,還有成就感、社會支持、和人生繼續往前的動力。」

(資料來源:新生命資訊公益報告書)

(資料來源:新生命資訊公益報告書)

脊髓損傷者的能與不能,在「需要協助」和「值得尊重」之間存在著微妙的波動平衡-「他們的手、腦都功能健全,職能評分不會低於五十分。但因為意外而中斷學習的傷友,必須從最基礎、最低階的地方開始重頭來過。我們必須協助他們在軟弱之中、重新找回堅強。」

我們不能假裝這個過程不會令人疲憊,實際上它超乎想像的漫長並且費盡力氣。胡家碧說,曾有位年輕傷友,因為太過於拼命工作,忘記了移動換位而得了褥瘡,手術後必須在家靜養半年。這種事情,已足以耗盡一個人勇敢的力氣。

「無可否認,自身學歷和就業能力就很高的傷友,即使不透過我們,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機會。我們要協助的,是在目前就業市場上被視為不具有競爭力、但其實透過培訓仍有機會找回職業能力的脊髓傷友。直到他們不輸給一般工作者,才不會是變相的『販賣愛心』、另一面卻是要求客戶必須接受次一等的交貨成果。」

「我最終極的夢想,是外人根本不知道新生命是一家專門聘用脊髓傷友的公司。因為我們提供的服務品質,值得和一般公司共同競爭。」

創新的重量

為了讓傷友們擁有最新的技術能力,過去在科技業擔任高階業務的胡家碧說,投入社企,不只是放棄個人的薪資水平,也不若以往擁有大公司的豐沛資源來做為開拓業務的靠山。「只要看到一個機會,就要馬上抓住,外部資源不是說來就來的。」看盡新科技更迭的她說,過去做的產品都有有限的生命週期,但是現在在新生命投入的每一分心血,發揮的影響力都會延續。

她的理想是翻轉傷友們過去有限的勞力密集工作選擇,尋找資訊服務時代中的高價值且不受地域限制的工作。”Decent job, decent payment.”-胡家碧希望,體面的工作、體面的薪資,將不再對傷友遙不可及。

 

更多社會企業專訪報導:

  1. 「國際化」在這裡只是一碗日常便飯-專訪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陳昱築
  2. 他的台灣夢,開啟你的東南亞視野-專訪新創 NGO「ONE FORTY (四十分之一)」(上)(下)
  3. 「是不是愛心消費並非重點,我有沒有幫助到這些孩子的職涯才是。」-專訪萬里彼瑞佳咖啡
  4. 預習了,就不怕變老-專訪愛關懷創辦人陳麗珠
  5. 動保不只是愛不愛而已-專訪台灣第一本動保雜誌「窩報報」創辦人蘇于寬
  6. 小農的辛苦,只需要網路平臺和宣傳包裝就能解決了嗎?-專訪好食機社會企業
  7. 讓「原民」回到「原鄉」栽種「原生種」-專訪綠色冀泉的牛樟茶葉品牌大業

陳 妤寧

在臺大政治系畢業、喜歡同時說正反觀點的優缺,在臺灣網路圈工作兩三年、喜歡網路濃濃的開放和建設個性,現在希望理性的社會工程,能夠更接納人類情感的複雜與多元。    想用採訪認識世界、用人類學開拓視野、用報導寫作讓更多專業知識變得有趣易懂。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