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在地的銀髮長照服務(上)-專訪門諾基金會執行長鄭文琪

0
門諾基金會的鄭文琪執行長(攝影:吳易珊)

NPOst編輯室藉著今年到花蓮門諾醫院加場舉辦「60, 70, 80 設計你的老後生活」講座的機會,專訪了門諾基金會的鄭文琪執行長、以及門諾醫院長期照護部的戴玉琴主任,深入了解花蓮在地的老年照護問題,以及門諾長年在花蓮耕耘的照護內容。

「我當年讀長庚醫管系,重視績效管理訓練,大四下時校外醫院實習,我特地選了一個有別長庚文化的醫院,就來到花蓮門諾醫院實習,一來就被門諾溫暖人情及教會人文的吸引。工作三年後在同事建議下,再進修長期照護,從此轉入基金會協助老人服務工作。結果一待就是十年。」坐在簡單的辦公室裡,鄭文琪笑笑地對我們的所有問題有問必答,也堅定地闡明了他對於這份工作的理念所在。

門諾基金會的鄭文琪執行長(攝影:吳易珊)

門諾基金會的鄭文琪執行長(攝影:吳易珊)

醫療社會服務,在東部如何在地化?

位於台灣東半部的花蓮,地廣人稀、居民散落在各個地方,所以每個點的使用者也相對少。因此,大部分都需要做到「服務送到家」,才能真正發揮社會服務的功能。

門諾基金會在花蓮主要的服務對象橫跨四大類:失能者、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和一般健康老人。各自提供「服務送到家」的設計:提供失能者到宅沐浴和居家服務、提供獨居老人送餐服務、身心障礙者復康巴士或是輔具服務、協助一般健康老人在社區日托中心加強體適能與社交生活。

花蓮不但地形狹長、每戶距離遠,增加了「服務送到家」的交通挑戰;另一個特點是「族群多樣性」-在花蓮,閩南、外省、客家、原民的人口比例大約各佔四分之一,其中原住民以阿美族、太魯閣族和布農族為大宗。「有些年紀更大的原住民,反而日語比較通!」花蓮的族群多元性,使得語言、飲食和各種風俗文化都有極大差異,也就成為第一線居家服務員的挑戰。

以送餐服務來說,就必須留意不同的飲食禁忌、發展出個別化餐盒。而在「居家服務員」的溝通能力方面,門諾會盡量安排同族裔同語言的個案給同一位居服員,也讓居服員能夠長期掌握個案的生活狀況。

17212247922_69e5ae7e9f_z

門諾基金會的送餐車(攝影:吳易珊)

不是讓個案「有得吃」就好

■  病症、飲食禁忌不同,每個餐盒都是專屬的

營養師會根據個案的慢性疾病以及咀嚼功能,設計出個別化餐盒。所以每個便當都不可以隨便交換,送餐服務員必須注意便當上註記的名字、排好順序後放進保溫餐車的後車箱。

■  最後一個拿到便當的人,也要吃到熱的便當!

開始送餐的最初,門諾發現當送餐人員送到最後一站,個案拿到的便當也早就涼掉了。因此門諾發明了由小貨車改裝的「保溫餐車」,溫度可維持在60度,每次出勤可以載送 60~80 個便當。

■  不只送餐,也是關懷訪視

送餐員不只是便當外送員的角色。個案的飲食起居、身體狀況等也都是「送餐服務員」需要留心的,一旦發現問題徵兆就要趕快聯絡社工協助。曾有獨居的老奶奶沒有來應門,結果送餐員發現老奶奶在家昏迷整夜。一天造訪兩次的送餐員在即時救援上有其限制,門諾正積極推動能夠偵測瓦斯外洩等緊急狀況的自動警報系統,希望能改善偏鄉獨居老人的安全問題。

■  和在地小吃店合作,送餐服務不是只有中央廚房才可以做的工作

一些距離花蓮市中心更遠、甚至已經接近花蓮縣和宜蘭縣交界的社區,一個半小時以上的車程仍然是送餐車的挑戰。因此門諾也和當地的小吃店合作,由營養師協助教學如何製作出適合長輩的健康便當,有效減少地理和交通限制。總計門諾目前約有 460 個個案接受送餐服務。

送餐員的工作挑戰和倫理兩難

送餐員的工作並不輕鬆,有些個案居住在沒有電梯的舊大樓、有些個案住在車子開不到的山邊,說送餐是個上山下海的超級任務也不為過。除此之外,也必須小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曾經有送餐員受到個案酗酒的兒子攻擊。這些都是送餐工作的潛在風險。

目前,長照十年的政策是政府一天僅補助一餐的費用(大約55元),剩下的費用則由基金會去勸募。而門諾提供個案週一到週六每天的午餐和晚餐,另外週六被訂為「快樂餐日」,提供包子、鍋貼或其他較特別的餐點,希望讓個案在收到便當時會有開心的感受。

「我們可以用政府補助款做少少的服務,但也可以選擇更加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務給使用者們。而後者就是門諾的信念。」鄭文琪說。不過談起政府補助,不只是「夠不夠」、「發給誰」的問題而已。第一線的社會工作者最困難的問題其實是個案如何使用補助金的「倫理兩難」。

當個案把低收入補助金或家庭收入使用在抽煙、喝酒或檳榔的時候,應該阻止嗎?事實上這些習慣很難靠阻斷金援就被戒除,但如果這些錢無法改善個案的民生問題,反而加劇了公共衛生和個人健康的問題,該怎麼辦?這些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根除,目前社工的主要做法則是改為直接發放食材或奶粉等物資,希望減少補助金被用在煙酒檳榔的情形。

 

輔具不能只是「買的到」,更要「用的到」

門諾醫院經營有自己的「矯具義肢工坊」研究開發輔具(攝影:吳易珊)

門諾醫院經營有自己的「矯具義肢工坊」研究開發輔具(攝影:吳易珊)


目前門諾醫院經營有自己的「矯具義肢工坊」
研究開發輔具,是國內目前極少數具有自行開發輔具能力的單位。基礎的產品如護腰,上面配有照護者可以抓握的繫帶,是不只幫助長輩、也友善照護者的設計。而用於矯正神經、肌肉與骨骼系統構造與功能的矯具,目前的開發已經可以讓使用者穿戴一整天並出外工作,利用轉軸的力量輔助腿部伸直。

附有抓握繫帶的護腰(攝影:吳易珊)

附有抓握繫帶的護腰(攝影:吳易珊)

門諾基金會設計的矯正義肢(攝影:吳易珊)

門諾基金會設計的矯正義肢(攝影:吳易珊)


現在市面上並不缺乏輔具產品,但病人通常在離開醫院之後,就被轉介到代理商選購產品,和復健過程的結合差,也缺少客製化的空間。門諾基金會經營有輔具資源中心,希望能加強輔具「客製化」和「服務到府」兩大重點。鄭文琪說:
「現在的輔具產品多半是制式或是進口,不符合個別差異或是台灣人的體型,常會發現使用者自行買了輔具之後因為不好用就擱置在一邊的情形。」

在門諾,治療師會先評估使用者的身體狀況來選擇合適的輔具,甚至協助改良輔具來配合使用需求。租借時會有專業人員指導如何使用,並為交通不便的個案「運送輔具到府」。「我們有專責二部輔具巡迴服務車皆配有升降機,可以將電動病床直接送到使用者家中。」門諾並且在輔具發生故障時提供維修服務,而在使用者不再需要這個輔具時,也提供二手回收的服務。

整套流程做下來看似不起眼,但門諾的服務量大,居家服務的個案有800個、送餐服務的個案有430個,和130個緊急救援案例。政府的資金補助不足,門諾本身也必須積極經營勸募,才能維持東部身障朋友的生活品質。

(編輯報導:陳妤寧、劉又榛)

繼續閱讀 → 花蓮在地的銀髮長照服務(下)-專訪門諾醫院長照部


延伸閱讀:

  1. 不提「老年」,而是討論長者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談在地安老和多元照顧
  2. 英國最大銀髮服務組織 Age UK-除了醫療與照護,長輩還需要什麼?

同場加映「60, 70, 80-設計你的老後生活」花蓮場活動紀實:

  1. 為人類的晚年生活帶來幸福-北歐老年照護考察特使蔡欣潔:(上篇)(下篇)
  2. 老人家想的跟你不一樣-養生村裡的人類學家林承毅:(上篇)(下篇)
  3. 解放藥局對藥師的束縛-藥師裡的創業家王照允:(上篇)(下篇)
  4. 哭完了想解決問題,就到這裡來-病後人生站長羅佩琪:(上篇)(下篇)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