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想的和你不一樣-養生村裡的人類學家林承毅(下)

我們總覺得上了年紀的都是同樣的老人,但事實上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都是不同的生活圈。

– 林承毅

編按:四月中旬,公益爆米花#11|60,70,80 – 設計你老後生活 在花蓮門諾醫院盛大加演,講者之一「林行動觀察+儀式設計事務所」服務設計師林承毅,以服務顧問的身分進入台灣養老機構研究,這群長輩的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都偏高,多為仍有生活自理能力的 65~80 歲。這群老人雖然在資源上相對無虞,但在心靈上也因自尊心強而相對封閉。林承毅的種種發現,對於都市區的養老機構仍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

這是林承毅演講內容記錄的下篇。如果還沒讀過上篇,請點我


養生村裡的「社交小圈圈」

入住養生村的長輩中不僅教育程度偏高,很多人是退休教授或 CEO,約有四成是海歸派。「他們在養生村中形成了社交上的小圈圈,彼此討論在國外生活過的經驗(『欸我女兒現在在華盛頓怎樣怎樣』),有著相同的社交語言。」對村內多數長輩來說,養生村的費用(一個月約一萬八)和台北房價相比之下,在養生村可以去參加社區大學的課程、吃飯有營養師調配、還可以優先看機構經營的醫院,反而是划算的投資。

我們總覺得上了年紀的都是同樣的老人,但事實上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都是不同的生活圈。「在養生村,六十多歲的長輩常被誤認為訪客而非住民,也容易被更年長的長輩群『排擠』,因為他們覺得『年輕老人』佔去太多機構的資源,例如健身房。」

11

「這裡有七成的長者是獨居,不少夫婦是共同入住,卻也申請分戶獨居。」(全場大笑)住在養生村的長輩們都仍有自理生活的能力,對於社交生活的需求也是。長輩們想交朋友,但因為觀念上的差異,仍會因年齡、宗教、省籍而形成小團體。很有趣的是,在這代長輩們的觀念中仍然有著『男女授受不親』的遺毒,「如果有哪個伯伯跟哪個阿姨多聊了兩句,隔天就會傳出他們兩人在交往的八卦,讓不想被說閒話的長輩們反而變得對社交消極。」林承毅說,養生村內也有長輩找到第二春的例子,但整體而言,大家對於「單身老人的交友需求」這件事的重視程度仍然偏低

如果長輩不把這裡當做家,要怎麼營造認同感?

林承毅也發現,養生村的創辦人王永慶在住民之中有著非常崇高的精神地位。「他們經常把王永慶掛在嘴巴上,說王永慶對他們有多好多好,甚至有些這麼說的老人根本是在王永慶過世後才搬進來的,可見王永慶的形象已經在養生村居民的心中幾近於神話了。」但董事長的形象太好,卻也對服務人員形成了工作壓力,「長輩們覺得養生村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王永慶一手打造的,做的不好的地方則都是因為王永慶現在不在了。」因此林承毅提議養生村可舉辦村內的王永慶特展,從小處著手,提昇長輩們對於養生村的認同感。

養生村現在提供的房間,不管在格局或擺設上都很難讓入住的長輩做太多改變,缺少自行佈置的空間,也就讓長輩難以感受這裡是自己的家。「我們進到長輩家裡,才發現他家裡都一塵不染,箱子裡的家當也都沒有拿出來,追問之下對方表示反正隨時會搬走吧。這種心灰意冷的心情,如果沒有進到他家裡和他深談,他也不會主動向養生村的工作人員說。」

林承毅演講

林承毅演講

林承毅建議,養生村可以參考清華大學「老玩客 Let WE Care」創業團隊的「老TED社區舞台」,舉辦「壓箱寶分享」活動,讓長輩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寶貝和人生故事,充實生活目標和自我價值。或是邀請鄰近銘傳大學新聞系的學生一起採訪養生村的長輩,讓他們的生命故事有可以曝光的舞台,甚至是上系刊「封面故事」的出風頭機會,滿足長輩們炫耀自己過去精采一生的需求。如今養生村已經在大廳置放電視牆螢幕,讓長輩的旅遊照片可以在上面輪播分享。「真的有老人家會坐在那邊等著看自己的照片出現,拉著旁邊的我們說:『等一下喔下一秒我就要出現了!』」

養生村的永續經營:醫療便利性和使用者付費

村內許多長輩希望小孩可以安心在國外工作,因此希望預防失能、減少未來臥床時間,希望自己不要拖累家人、臨終時不要痛苦,因此醫療便利性會是養生村的重點考量。「在養生村對面的就是護理之家,只要不健康可能就要被送到對面,養生村的長輩對此有些反感,彷彿一旦跨到馬路對面,就是一條不歸路的恐懼感。」(關於這點,同場講者蔡欣潔也有觀察到國外機構的貼心作法喔,請期待下一篇演講記錄。)

養生村的長久經營,也需要認識十年、二十年後的老人圖譜,例如對於資訊科技的掌握力是否會更高?是否更能接受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對養生村來說,不能讓住民們覺得自己是在住飯店,許多額外服務需要逐漸培養長輩們『使用者付費』的觀念,這點現在在八十歲以上的長輩中是還很難被接受的。」

林承毅目前已經獨立開業成立「行動觀察+儀式設計」的「林事務所」,成為專職的觀察顧問,他強調要帶著「同理心(Empathy)」而非「同情心(Sympathy)」進入安養機構找需求,用將心比心的觀察力,找出問題背後的脈絡,才能在使用者體驗上創新服務。


上    篇

老人家想的跟你不一樣-養老院裡的人類學家林承毅(上)

關於・林承毅

林承毅,林行動觀察+儀式設計事務所服務設計師、台北路上觀察學會會長、日台農業創新翻轉計劃共同創辦人。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及設計領域,擅長運用人類學家獨特的脈絡察覺力,結合多元的雜學知識,爬梳服務內涵中的文化脈絡,透過服務設計提供切合使用者需求的互動體驗及創新洞見。

同場加映

c7e8b9b288e445d89a2d71085d63b2f2

有人問我藥師能做什麼?我反問他,所有和「藥」有關的專業,有什麼是藥師不能做的?社會上有問題,也就充滿了許多機會。  – 王照允

》解放藥局對藥師的束縛-藥師裡的創業家王照允(上篇)(下篇)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雖然說我爸爸一直都是一個很誠實納稅、按時繳納勞健保費,而且深深相信這些他付出去的金錢,是因為政府可以提供相應對保障的一個好國民⋯」 – 羅佩琪

》哭完了想解決問題,就到這裡來-病後人生站長羅佩琪(上篇)(下篇)

芬蘭的長照政策目標,是縮短到老人臥床時間到兩週,而台灣是七年。這顯示我們應該投入更多心力在預防健康長輩失能,讓更多長輩可以延緩失能的速度,而非等到失能後政府才伸出援手。」 – 蔡欣潔

》為人類的晚年生活帶來幸福 — 北歐老年照護考察特使蔡欣潔(上篇)(下篇)

延伸閱讀

  1. 公益爆米花#11蔡欣潔x林承毅|60, 70, 80-設計你的老後生活 Part1Part2
  2. 英國最大銀髮服務組織 Age UK-除了醫療與照護,長輩還需要什麼?
  3. 《無用的日子》書評:無用或有用,都要對自己幽默、誠實、和一點奢侈
  4. 用室內設計呵護長輩,設計師蔡婕告訴妳打造樂齡屋的 6 個撇步
  5.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講座:讓 90 歲的老人教 80 歲的老人如何變老

陳 妤寧

在臺大政治系畢業、喜歡同時說正反觀點的優缺,在臺灣網路圈工作兩三年、喜歡網路濃濃的開放和建設個性,現在希望理性的社會工程,能夠更接納人類情感的複雜與多元。    想用採訪認識世界、用人類學開拓視野、用報導寫作讓更多專業知識變得有趣易懂。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