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類的晚年生活帶來幸福-北歐老年照護考察特使蔡欣潔(下)

「台灣目前最缺乏的是以社區為圓心,以生活為重點,以人為本的長照理念和服務。」 – 蔡欣潔(引自台北大學王品助理教授)

編按:2015 年 4 月 18 日,公益爆米花#11|60,70,80 – 設計你老後生活 在花蓮門諾醫院盛大加演,講者之一蔡欣潔於 2014 年夏秋之際,二度探尋歐洲長照實況,花了 107 天走訪法國、瑞典、挪威、丹麥、芬蘭、荷蘭、瑞士、德國、英國,展開「建構台灣以人為本的老人照顧想像之旅」專案,從「照顧服務模式」、「生活模式」、「居住空間與環境」、「政策制度」蒐集各種在地老化的優質案例,並帶回台灣。

本篇是蔡欣潔演講紀錄的第二部分,如果還沒有讀過上篇,請點我

北歐的居家照護服務-亞健康長輩在家也能安心變老

亞健康長輩們在北歐的生活樣貌又是如何呢?「走路輔助器在芬蘭很常見,是自立生活的基本工具,老人家不會引以為恥,而是把走路輔助器當做像腳踏車一樣的交通工具。」蔡欣潔也分享了北歐居家服務的模式,包括為居家服務員引入科技系統,讓居服員的手機系統告知今日需訪視哪幾位老人家、各需要什麼服務、所需時間和聯絡地址,以便利的居服排班系統,減低服務機構的排班壓力。

因為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台北 1.4 倍的面積,可是台北人口密度卻是斯德哥爾摩的 2.8 倍,居家服務的交通動線也需要強化安排。而每位長者也都會盡量安排長期搭配同一位居服員,更能培養熟悉感並掌握長者狀況。到了晚上,基本上居家服務會再提供二次巡邏,檢查長輩的人身安全、並簡單的協助如廁後再離開。

和台灣居服員的處境大不同,北歐居服員的專業同等於護士,有分等級的考照以及 14 個月的訓練,實習和上課互相交錯,強調培養居服員的溝通能力和同理心,而政府也有在實習期間補助支薪。在政府的長照網站上,不但有公私立機構一覽,顧客滿意度也是公開透明的。

挪威和瑞士的護理之家-失能長輩的照護服務一定需要高成本嗎?

挪威的失智症機構和奧斯陸的博物館合作,建立一個「蒐集長輩回憶」的特展專案:安養機構蒐集了 1960 年代的文物在機構內做特展,喚起長輩們對年輕風華時代的回憶;博物館方也進一步請攝影師蒐集機構中的長輩們的故事,拍攝為影片提供給博物館做展出。這樣做的成本其實相當高,但也顯示出北歐社會對於晚年人權和個體故事的重視,讓長者不只是「受」的一方、而也是「施」的那方。護理之家對於失智症長輩也並非封閉式的照顧,機構附屬的餐廳和圖書館都是對外開放的,鼓勵社區居民一同和失智症長輩互動。

不過蔡欣潔在北歐所參訪的「混合型護理之家」,未必都需要高成本的高科技,但運用巧思的許多低成本設計,也能解決許多問題。在空間設計上,不同失能程度的長輩安排在不同的居住樓層:高樓層為重癱、中樓層為失智症中重度、低樓層則為失智症輕度。在養護型病房的排班表,雖然是以樸實的紙卡進行,但透過牆面上的色卡分類,其實在照護人力、時間和所需搭配的資源都可以一目了然的呈現,減輕排班行政的壓力。

而在藥物管理方面,需要冷藏的藥品以及特殊禁藥(如嗎啡)會有特殊管理,而同一樓層的每位長輩的該週藥盤都已預先按日排好,照護人員只需在當日將整排藥盤抽取出來,就能井然有序的進行送藥,安全又方便,餐盤上也設計有可以另外卡住盛裝液體藥品的小杯子設計,都屬於低成本但高效率的作法。

另一個低成本巧思之作,是每位失智症長輩屬於自己的「記憶本」,例如年輕的旅遊記憶、興趣和專長等各種故事,藉此可以提醒照護人員用什麼關鍵字,將善忘或情緒不穩的長輩引導回冷靜的狀態。此外,戶外的散步空間可以設計為「環狀步道」,防止老人家因為迷路、或總是走到盡頭而心情不好;而在樓梯口為了避免危險,欄杆也設計為上拉而非前推,更能有效避免長輩失足。

11498677366_b35f2fdbee_z

photo via Bengt Nyman@Flickr, cc License

英國失智症創新研發中心-從各種小設計減少失智長輩對環境的不安

從居家、機構到醫院病房的環境,失智長輩所處的燈光設計皆柔和而舒適;時鐘上的時間和日期數字都設計的特別大;櫥櫃抽屜也設計為好拉開、且可容易看到內部,讓失智長輩能夠在拉開之前就可以瞄到裡面放了什麼,減少他們對於不同抽屜的懷疑。在房間的設計上,也要盡量讓各個角落可以一覽無遺而沒有視線死角,讓長輩對房間的配置和視線都可以很明確而醒目,從環境設計上減少失智長輩的不安。

圖片也是失智照護的重要環節,舉凡櫥櫃、電話、燈的開關、指示牌、菜單,除了放大的字體提示,也全都配上了相應的圖示,就像小朋友看圖說故事一般。失智長輩只要看到圖示,就可以輕鬆瞭解燈的按鈕往哪邊是關、往哪邊按是開;電話上的緊急聯絡人快速鍵也都附有聯絡人的照片;菜單上都會附上食物照片,一切都是圖片加文字,種種貼心的做法,一樣都不需仰賴高成本的科技,而是設計上的小巧思。

「記憶門牌」同樣也是失智長輩的時光寶盒,住民們可以在門口的小櫥窗放入自己的從軍勳章、家人照片⋯ 讓長輩可以在機構裡可以很清楚的認出自己的房間,同樣也能成為照護人員安撫失智長輩情緒的良好輔助。

怎麼樣的八十歲生活會讓你感到幸福?

「台灣目前最缺乏的是以社區為圓心,以生活為重點,以人為本的長照理念和服務。」蔡欣潔引用台北大學社工系王品老師的話。和著重於醫療照護的養老思維相比,蔡欣潔更想找出讓老年生活過得「幸福」的答案。邁入老年之際,我們總希望保留獨立個體的完整性,但同時也離不開群體生活的陪伴,兩者在生活模式和照顧模式中都需要彼此互補和支援。呼應到「設計你的老後生活」的演講主題,大家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是什麼風貌呢?

(完)


上    篇

為人類的晚年生活帶來幸福 — 北歐老年照護考察特使蔡欣潔(上)

關於・蔡欣潔

蔡欣潔,曾任職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2014 年夏秋之際,二度探尋歐洲長照實況,花了 107 走訪法國、瑞典、挪威、丹麥、芬蘭、荷蘭、瑞士、德國、英國,展開「建構台灣以人為本的老人照顧想像之旅」專案,從「照顧服務模式」、「生活模式」、「居住空間與環境」、「政策制度」四個面向切入觀察,蒐集各種在地老化的優質案例並帶回台灣;同時拍攝「八十歲的想像」紀錄片。夢想將資源整合,創造適合長者的生活環境及照顧模式,為人類的晚年生活帶來幸福。

延伸閱讀

  1. 公益爆米花#11蔡欣潔x林承毅|60, 70, 80-設計你的老後生活(上篇)(下篇)
  2. 2014銀浪新創力國際週「聚焦臺灣」— Aging2.0 共創人Stephen Johnston來台小記(上)
  3. 台灣能夠傾一國之力,在銀髮創新服務的領域中開疆闢土嗎?Aging2.0 共創人 Stephen Johnston 來台小記(下)
  4. 英國最大銀髮服務組織 Age UK — 除了醫療與照護,長輩還需要什麼?

公益爆米花#11 同場加映

c7e8b9b288e445d89a2d71085d63b2f2

總覺得上了年紀的都是同樣的老人,但事實上在養老機構中八十歲和六十歲的老人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圈,他們不但有自己的『社交小團體』,也會排擠別人、也會講八卦,當然,也還想談戀愛。  – 林承毅

》老人家想的和你不一樣-養生村裡的人類學家林承毅(上篇)(下篇)

有人問我藥師能做什麼?我反問他,所有和「藥」有關的專業,有什麼是藥師不能做的?社會上有問題,也就充滿了許多機會。  – 王照允

》解放藥局對藥師的束縛-藥師裡的創業家王照允(上篇)(下篇)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雖然說我爸爸一直都是一個很誠實納稅、按時繳納勞健保費,而且深深相信這些他付出去的金錢,是因為政府可以提供相應對保障的一個好國民⋯」 – 羅佩琪

》哭完了想解決問題,就到這裡來-病後人生站長羅佩琪(上篇)(下篇)

陳 妤寧

在臺大政治系畢業、喜歡同時說正反觀點的優缺,在臺灣網路圈工作兩三年、喜歡網路濃濃的開放和建設個性,現在希望理性的社會工程,能夠更接納人類情感的複雜與多元。    想用採訪認識世界、用人類學開拓視野、用報導寫作讓更多專業知識變得有趣易懂。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