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想的跟你不一樣-養生村裡的人類學家林承毅(上)

0

我們總覺得上了年紀的都是同樣的老人,但事實上在養老機構中八十歲和六十歲的老人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圈,他們不但有自己的『社交小團體』,也會排擠別人、也會講八卦,當然,也還想談戀愛。  – 林承毅

編按:四月中旬,公益爆米花#11|60,70,80 – 設計你老後生活 在花蓮門諾醫院盛大加演,講者之一「林行動觀察+儀式設計事務所」服務設計師林承毅,以服務顧問的身分進入台灣養老機構研究,這群長輩的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都偏高,多為仍有生活自理能力的 65~80 歲。這群老人雖然在資源上相對無虞,但在心靈上也因自尊心強而相對封閉。林承毅的種種發現,對於都市區的養老機構仍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

用觀察找出長輩們在飲食健康上的盲點

為什麼養生村的長輩總有兩個冰箱?60歲的老人其實打不進80歲老人的交友圈?林承毅以服務顧問的身分進入台灣養老機構研究,找出了許多發現,讓我們發現原來我們對「老人」的刻板印象這麼多,而這些發現,又能如何回過頭來幫助機構改善他們的服務內容呢?

林承毅在講述他以人類學家的研究方法、潛入養生村為機構做使用者服務創新的研究經驗之前,他首先強調「觀察的能力」在這份工作中的重要。有些問題,受訪者可能不願意說,或是受訪者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因此研究者需要走入家戶觀察環境、進一步問出有效的問題,才能為現象找到真正的解釋。

舉例來說,林承毅發現很多長輩家裡都有兩個冰箱,追蹤後才得知原來很多長輩自己住,外食加上別人送的食物吃不完,放在冰箱就越積越多,結果反而有三分之二都是過期食物,對長輩的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

3662796085_26b36a95a4_z

photo via ekornblut@Flickr, cc License

將這些發現回歸養生村的經營政策,其實養生村不鼓勵長輩自炊,而是希望共食,但若採用開放式的 buffet,擔心會有貪小便宜的長輩一次吃太多,對健康反而不好;或是午餐份量多、晚餐就會繼續吃午餐的剩食、或晚間因此不出門互動。對長輩而言,菜色當然是少量多樣最理想,但對機構經營而言,計費上也會遇到挑戰。由此可見,光是吃飯這件事,其中就有超多可以設計的玄機來改善老人家的生活健康。

知識程度和防衛心成正比的「智慧長者」

話說回來,住在養生村的長輩是怎樣的族群圖譜呢?基本上他們是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都偏高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目前也都是仍可自理生活的 65~80 歲初老者,獨立自主性遠比一般人想像中來得高,甚至有人是希望脫離「子女的管束」而選擇住進在自己經濟能力許可的養生村。

「我們都以為老人家很注重養生吧?但不少受訪者表示,他們也想隨時想吃麥當勞就吃麥當勞、想幾點睡就幾點睡。」甚至還有一位老太太表示因為子女都不生孫子,「那我還待在家裡幹嘛」負氣之下入住。

10291728_294785187351721_3700563920568939576_n

正因為養生村的長輩一半都有大學以上的教育程度,自尊心和防衛心也相對較強,訪談之始林承毅也下了不少功夫,例如請和受訪者孫子備年齡相仿的大學生去訪談,並且在「問東問西」之間先多和長輩們聊天,以取得長輩信任為首要目標。「否則即使他們答應受訪,也是瞎編答案或是快速答覆打發你,很難獲得對研究有幫助的內容。」

也因為「智慧長者」的心靈會比一般人來的封閉,林承毅強調機構不能忽視精神科專業入駐的重要,來保持長輩們的心理健康。「許多自尊心強的長輩嘴巴上說自己的生活很獨立、不孤單,但我們要觀察到更多線索。例如有位太太是台大畢業、從建中退休的數學老師,表示她不想要小孩來看她,但住處卻擺滿了上百個芭比娃娃。顯示心裡的空缺還是需要排解。」

「其實女性是相對喜歡群體生活的,因為養生村的社團課程很多,有很多阿姨的行程都排得超滿,我們找她訪談還要預先敲時間。」「養生村裡的健身房不管幾點、即使半夜也都有人在使用,長輩們的作息其實非常多元。」而養生村目前因為人力因素,出遊類的活動仍以當天來回為主,但長輩們對玩樂的需求其實不小,某次養生村辦了兩天一夜的旅遊,結果造成大轟動,現在已經成為村內長輩們關注的盛事。

接下篇


下    篇

老人家想的跟你不一樣-養老院裡的人類學家林承毅(下) 

關於・林承毅

林承毅,林行動觀察+儀式設計事務所服務設計師、台北路上觀察學會會長、日台農業創新翻轉計劃共同創辦人。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及設計領域,擅長運用人類學家獨特的脈絡察覺力,結合多元的雜學知識,爬梳服務內涵中的文化脈絡,透過服務設計提供切合使用者需求的互動體驗及創新洞見。

同場加映

c7e8b9b288e445d89a2d71085d63b2f2

有人問我藥師能做什麼?我反問他,所有和「藥」有關的專業,有什麼是藥師不能做的?社會上有問題,也就充滿了許多機會。  – 王照允

》解放藥局對藥師的束縛-藥師裡的創業家王照允(上篇)(下篇)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雖然說我爸爸一直都是一個很誠實納稅、按時繳納勞健保費,而且深深相信這些他付出去的金錢,是因為政府可以提供相應對保障的一個好國民⋯」 – 羅佩琪

》哭完了想解決問題,就到這裡來-病後人生站長羅佩琪(上篇)(下篇)

芬蘭的長照政策目標,是縮短到老人臥床時間到兩週,而台灣是七年。這顯示我們應該投入更多心力在預防健康長輩失能,讓更多長輩可以延緩失能的速度,而非等到失能後政府才伸出援手。」 – 蔡欣潔

》為人類的晚年生活帶來幸福 — 北歐老年照護考察特使蔡欣潔(上篇)(下篇)

延伸閱讀

  1. 公益爆米花#11蔡欣潔x林承毅|60, 70, 80-設計你的老後生活 Part1Part2
  2. 英國最大銀髮服務組織 Age UK-除了醫療與照護,長輩還需要什麼?
  3. 《無用的日子》書評:無用或有用,都要對自己幽默、誠實、和一點奢侈
  4. 用室內設計呵護長輩,設計師蔡婕告訴妳打造樂齡屋的 6 個撇步
  5.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講座:讓 90 歲的老人教 80 歲的老人如何變老

作者介紹

陳 妤寧

在臺大政治系畢業、喜歡同時說正反觀點的優缺,在臺灣網路圈工作兩三年、喜歡網路濃濃的開放和建設個性,現在希望理性的社會工程,能夠更接納人類情感的複雜與多元。    想用採訪認識世界、用人類學開拓視野、用報導寫作讓更多專業知識變得有趣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