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父母不在就好了」這想法並不可恥!從親情犯罪率檢視高齡照護/《好想殺死父母……》書摘
編按:
光現出版於今年(2017)1 月出版《好想殺死父母……》,作者石藏文信(Fuminobu Ishikura)現任大阪大學研究所醫學系研究科保健學專攻副教授,2001 年起在大阪市開設「男性更年期門診」,並且以中老年身心專家的身分,治療許多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所導致的壓力性症狀。
《好想殺死父母……》一書所揭露的是「當親情,這個在法律、心情上一輩子都無法斬斷的關係所伴隨而來的壓力,龐大到影響生活品質、甚至精神狀況時,使關係緊密的家人產生殺意。」石藏文信於書中反問:「有殺死父母的念頭,很不應該嗎?」他從自身看診經驗出發,並提出 777 份(男性 411 名,女性 366 名)網路問卷調查,其結果顯示「有近 4 成的人有過『要是父母死了就好了』的念頭」,顯現這並不是個案,而且值得關注。
本篇節錄自《好想殺死父母……》第 1 章以及第 4 章。第 1 章「為什麼因父母所苦的人越來越多?」初步分析日本親人之間的殺人案數據,透露許多重要的訊息,包括產生殺意的 3 大主因之一為「老人長照」,並在第 4 章「因照護問題而想殺死父母的兒女」中,呼籲「不要為了家人而犧牲,將照護交給專業人員」,因為唯有自己過得好,父母才會好!
文/石藏文信
在現代日本,5 成以上的殺人案發生在家人之間,如親子、配偶、兄弟姊妹等。
根據日本警察廳的統計(《平成 25 年犯罪情勢》),2013 年成案的殺人案當中,嫌疑犯與被害者的關係為家人親戚的比例(親情犯罪率)(註 1)升高到 53.5%。配偶間的殺人案最多(155 起),孩子殺死父母次之(144 起),接下來分別是父母殺死孩子(98 起)、兄弟姊妹(36 起)、其他親戚間的殺人案(26 起)。
日本的殺人案件數在戰後的混亂期達到最高峰,之後持續減少。1950 年代前半,一年發生超過 3,000 起,但 70 年代僅達 2,000 起,戰後首次降到 1,000 起是在 2012 年,2013 年則減少到 950 起。
然而,在殺人案當中,親情犯罪率反而上升了。直到 2003 年為止,過去 25 年當中,發生在家人親戚間的殺人案,占案件總數的比例成長到 40% 左右,2004 年上升到 45.5%。此後 10 年間更加升高,2013 年成長到了 53.5%。
半數以上的殺人案發生在家人間
隨著日本人的生活日漸豐足,犯下殺人案的人數減少,但心裡有「想殺死家人」想法的人,或在精神層面被逼到絕境,覺得「非殺死家人不可」的人,卻沒有隨之減少。
更有甚者,根據我親身的臨床經驗,即使不到實際犯下殺人罪行的程度,但這 10 年來,覺得家人的存在帶給自己的負擔沉重,重到想殺死父母或孩子的人,或是受家庭問題所苦、筋疲力竭的人,確實在增加中。
在所有家庭關係中,親子問題格外難解。
夫妻關係的問題,到頭來還有離婚一途,人沒有進入婚姻,就不會有這種關係。但是,每一個人都有親子關係,這關係會持續一輩子,從自己出生開始直到父母過世為止,而且,在心情上、法律上都無法斬斷。
許多人因與父母間的關係導致筋疲力竭或身心失調,對工作和人際關係等社會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引起家庭暴力,或者蝸居在家,這種「對父母疲勞症候群」,正在日本人當中蔓延,而且不論男女、從孩童到年長者,橫跨的世代很廣。
從問卷來看親子壓力,「照護」成壓力主因
Q: 對父母不滿或覺得父母給自己壓力嗎?
在我的抽樣調查中,約有 2/3 的人覺得父母讓他們感到不滿或壓力,男性中有 60%,女性中有 70%,可得知抱持不滿的女性比較多,且未婚、已婚或有沒有小孩,答案的差別並不大。
從這結果來看,我希望讀者們建立這樣的想法──對父母不滿或覺得父母給自己壓力,並不是什麼異常的事,是理所當然的。
Q: 讓你感到不滿或壓力的原因是什麼?
就全體來看,父母過度干涉與依存等精神方面的問題較多,年紀大了以後,父母照護問題同樣成為讓這些人感到壓力的主因。
男女呈現顯著差異的項目有:「父母的暴力行為或語言」、「父母的依存」、「偏愛其他兄弟姊妹」。我推測其中原因恐怕是女性受到嚴格的管教,例如有門禁;而父母通常對男性比較放鬆。女性對父母抱持的不滿比例較高,或許是由於父母給兒子與女兒的待遇不同所致。
此外,未婚者因「父母的依存」或「跟父母同住的生活」而苦惱的人,要比已婚者來得多,但小孩的有無則沒有太大的差別。
Q: 你曾經罹患身心方面的疾病,並認為是父母給予的壓力所導致的嗎?
整體當中有 28%,亦即對父母不滿的人當中,有一半呈現各種被認為肇因於壓力的症狀。觀察每個症狀當中的男女比例,大半症狀都以女性患者較多,得高血壓與失眠的則以男性較多。
這題是選擇題,當初並沒有設計問答題者實際上有沒有接受治療,但有人在自由敘述欄中提及自己正在接受諮商或回診治療。
身心失調的成因不僅限於跟父母間的問題,且壓力所導致的身心失調,除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還有頭痛、耳鳴、暈眩、潮熱(hotflash)、冒冷汗、心悸、呼吸困難、心律不整、高血壓、失眠、腰痛、胃痛、頻尿、腹瀉、腸躁症等,種類很多。也有些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障礙或慢性疲勞症候群等。
邁入中老年後,不論男女,承擔壓力的能力都會急遽減弱,身心容易失調。接受一般治療,症狀卻不見改善,或是與父母接觸前後症狀頻頻發作,就有可能是來自父母的壓力所導致,建議接受適當的治療。
Q: 你曾經有過「要是爸媽不在就好了」的想法嗎?
全體當中有 37% 的人曾想過「要是爸媽不在就好了」,每 3 人當中就有 1 人對父母有很大的不滿。尤其女性是男性的 1.5 倍,有這種想法的人占全體女性的 45%。
將近一半的女性有這樣的心情,若把「要是爸媽不在就好了」的心情看作是正常的,會比較輕鬆。
照護父母 3 個月,很夠了!
日本全國有超過 290 萬人一邊工作一邊照護家人,以照護為由離職的人每年已經高達 10 萬。尤其是跟父母分住 2 地的狀況下,有人會考量到無法兼顧遠距離照護與工作,不得不辭去工作。
然而,40 到 50 多歲正值職場巔峰的人,因照護離職,風險實在太大,我強烈建議這些人尋求不辭掉工作就能照護父母的方法。一旦辭掉工作,就很難再轉職或重回職場──根據明治安田生活福祉研究所 Dia 高齡社會研究財團《工作與照護的兼顧與照護離職調查》資料數據,即使能夠轉職,男性的平均年收入會減少 60%,女性則會減少 50%。
不但會有收入減少的問題,若每天專心在家裡照護父母,也會漸漸與社會脫節。生活的所有內容都是照護,很難有機會可以騰出時間給自己或轉換心情,也會累積壓力。久了便開始覺得不爽,對父母咆哮,或是感到沮喪,產生「你早點死就好了」的想法,在精神上也沒有可以逃避的地方。
我認為,若要照護父母,以不犧牲自己的家人與生活為限,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做就可以了。時間長度則是 3 個月就夠了。
理由之一是,日本的《育兒、照護休假法》所定的照護休假,總計以 93 天為上限。換句話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在不辭掉工作的狀況下,為了照護父母而能夠休假的天數,總計約有 3 個月。
在這期間,最重要的是要辦理手續,以利用照護保險提供的服務,讓父母可以維持在家裡的生活;還要尋找可以讓父母接受必要照護或生活支持的機構;安排一個即使自己不在,父母也可以安心居住的環境。
因為擔心而要父母搬來住,反而形成壓力
或許有些人會很迷惑,他們擔心一旦父母高齡、身體漸弱,是要請父母搬到自己家附近住呢?還是跟父母同住會比較好呢?
在問卷中也有人提出如下的煩惱:
父母住在老家,與我分隔 2 地,他們年歲已大,所以我想請他們搬得離我近一點,或是我搬到老家附近。然而我們已在現居地建立起生活基礎,要離開自己居住的地方嗎?我現在很煩惱⋯⋯(男性,40 多歲,已婚,有小孩)
然而,我並不贊成你只是因為「年紀大了我很擔心」就叫父母搬過來。對父母來說,離開長年住慣了的老家與地區,會形成很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周圍沒有認識的人,能依賴的只剩下子女而已。
趁父母還能自力生活的時候,就讓父母自己生活,若腳不好、日常生活需要照護,就接受外力支持,利用照護保險的居家照護服務(註 2)等。若已達重度依賴照護的程度,很難在自家生活,就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照護 3 個月左右,之後就交給機構。
若是能以這樣的態度去考慮父母的照護問題,就已經很足夠了。
不要被「冷血無情」的指責給迷惑
我們會常聽到「需要照護的老年人急遽增加,照護機構不足」的消息。的確,日本全國有超過 50 萬人正在排隊,希望能入住特別養護機構。2015 年 4 月起,入住條件限制在「嚴重依賴」以上。即使幾乎所有日常生活事務都需要照護,但除非沒有人能在家裡照顧你,或你是顯著需要在機構當中接受照護的老年人,否則很難入住機構。
日本的特別養護老人之家,是同時提供居住與照護服務的公立照護保險機構,原本是基於老人福利的觀點設置,費用相較之下壓得比較低,所以很受歡迎。然而,照護機構本身並不是不夠。付費老人之家或附帶服務的老人住宅等,就全國而言,民營老人之家的數目增加,志願入住時完全沒有空床的情況很少。
如果想要在生活當中隨時受到老人之家職員的照護,還有附照護的付費老人之家可以選擇。即使住在其他種類的老人之家,然而如果照護並非必要,就跟住在自己家裡一樣,跟其他的物業者定立契約,利用到府的照護保險服務即可。
一般人覺得民營老人之家費用很高,然而費用會依房間大小、設備、服務內容等有所不同。地價或人事費用較高的都會區,收費容易偏高,然而在郊區,生活費用在年金收入範圍內、價格較低的老人之家也不在少數。
而且在郊區,高齡化比例(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雖高,卻因人口數少,在一些地方,等待入住特別養護老人之家等公營照護機構的人,沒有都會區那麼多。即使預算有限,但如果能把目標範圍拓展到郊區,在機構內接受照護生活,就沒有那麼困難。
雖說「想把照護父母的工作交給機構」,父母或親戚可能會抗議,說你「冷血無情」,然而,你可不能向這聲音屈服。
在機構中接受他人支持而生活,比起住在自己家,對老人家來說,有更多安心又舒服的好處。例如接受營養均衡的食物,在照護方面的看顧或健康管理無微不至,一般來說,比起在家照護,老人家住在機構裡受照護比較健康,也比較長壽。
這絕非拋棄父母。把照護交給專業人員,是為了不犧牲子女的人生,也為了讓父母能安心度過老年生活,這是最聰明的選擇。來自親戚的反對,多數都是由於在乎社會觀感。
「明明有兒有女卻要住到機構裡,太不像話了!」他們往往這麼認為。出一張嘴的親戚,不可能代替你照護父母,不要被那些不相干的人、不負責任的意見給迷惑。
再者,兄弟姊妹也可能反對。然而家裡的人之所以反對,往往以擔心錢的問題居多,並非為了父母著想。他們是在擔心,一旦入住機構多用了錢,每個人能分到的遺產就會減少,或者如果父母的資金用光了,做子女的就必須負擔照護費用了。
子女的「專業」是陪父母說話,不是照護
很多人表示,由於父母的照護問題,兄弟姊妹之間關係變差。為了防止在兄弟姊妹之間留下嫌隙的種子,一旦父母無法在自己家裡自力生活,將之送到機構裡,避免照護父母的大部分負擔偏落在任何一個子女身上,大家輪流去看父母,這樣比較好。
與其由兄弟姊妹分擔照護父母的工作,交給機構照顧,也可以更加避免日後的種種麻煩。如果擔心父母,常常去看他們就可以了。
有些事情只有家人才能做到,例如,陪父母說說話、照顧父母的情緒、親子在一起相處等。把照護交給專業人員,以子女才能做到的形式關懷父母,才是最好的。
註解:
1. 親情犯罪率:指發生在家庭親屬內的犯罪事件。
2. 照護保險的居家照護服務:在臺灣則有各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可申請提供到府的居家護理、評估、輔具、送餐、接送等服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