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工具人,還是使用工具的人?」Skills for U 用行動翻轉技職想像/NPOwer 公益行動家 5
編按:
2014 年起,NPOst 每年舉辦年會,不僅成為公益界年度盛事,也讓許多在社會角落積極實踐使命的公益行動者被更多人看見。2018 NPOst 年會以「會長大的好事:公益創新規模化 Scaling Innovation」為題,在其中打破以往,進一步提出「NPOwer 公益行動家」計畫,邀請公眾舉薦/自薦身邊那些「只差一點支持與看見,就能創造更多改變的人」。
NPOwer 由 NPOst 在數十件徵件中初步選出 12 組入圍者,再舉行為期將近一個月、超過 3300 人參與的網路票選,最終於 9/4 決選,由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擔任召集人,帶領來自官方、學術、社福與企業界等 7 位專業評審委員進行面談審查會。
本篇專訪的「Skills for U」,便是今年決選出的 6 組 NPOwer 之一,將於今年 10 月 19 日登上年會舞臺。想聽更詳細、熱情、更有 power 的精彩演說,現在就購買 2018 NPOst 年會票,3 人同行更享優惠喔!
文/康定睿 NPOst 特約記者
簡約的打扮和大包包,看上去像個學生,言談間卻顯得剛毅沉穩。他是技職議題媒體平臺「技職 3.0」唯一的記者,現任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執行長黃偉翔,語調快速搭配時不時的手勢強調,近身採訪時彷彿能感受到對理想的全力投入,燃燒著鬥志、眼神閃爍著光芒。
學生百百款,技職卻總被差別對待
技職跟高中同屬教育部管轄,臺灣早年的經濟奇蹟,便是由各式各樣的技職撐起。明明都是勞工,對臺灣產業與經濟發展的貢獻龐大,為什麼技職在臺灣總是被社會大眾認為次一等?只要你想得到,幾乎都與技職有關。黃偉翔提出一個有趣的疑問,律師跟醫師,是不是技術職?執筆寫文跟拿手術刀治療,都是技術,那為什麼社會經濟地位與觀感不一樣?
認識 Skills for U
談到自己的求學經驗,從小念高職學校,每當年夜飯的餐桌上論起功課或人生成就,那種矮人一截的感受相當深刻,進了臺灣科技大學,每當路過隔壁的臺灣大學,都感受到大學與技職在資源上的落差,光是那校地範圍就不知差了多少倍。直到進了臺大讀研究所,更感受到學校資源與文化資本的差距。
每當搜尋社會新聞,高職生和高中生的新聞標題也長得不一樣,甚至被認為技職學生就是素質壞品行差。同樣都是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為什麼要帶著有色眼光去分化,難道「不念書就去做工」是個標籤化的宿命論?有趣的是,黃偉翔非常強調所謂「技職價值」,而不只是換算成「我做一天工可以領多少」這種直接的對價關係。
對黃偉翔來說,臺灣的學科與技術為主的職業培育過程中,總少了思辨與人文關懷的加成。舉例來說,學習一項技術,總會直接聯想到可不可以賺錢,擔任油漆粉刷、修車技師,都得換算成「出了社會你的薪水大概是多少」,高職三萬、科大四萬……於是以後可能也只知道領了薪水餵飽自己、賺錢拿回家,盡了家庭責任就好。技職體系培養出來的人因此沒有足夠的論述跟思辨力,來改善技職環境的現況。
而「技職 3.0」的目標,就是要跟勞動政策或技職教育相關的人對話,喚起大家去關注長期被忽略的技職生態。
2017 年,黃偉翔隻身衝去阿拉伯半島的阿布達比採訪有技職教育與技能界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看見各國參賽者有完整的後勤團隊、親友啦啦隊,進到記者室,各國更都有數十人的新聞團隊規模,而黃偉翔卻一個人身兼攝影、採訪、編輯、發稿,那種孤零零毫無奧援的處境,與參賽的 47 位臺灣選手一樣心境,讓他再次思考:為什麼技職最高殿堂卻乏人問津?
用技能與社會對話,翻轉對技職的想像
從媒體對話,到創辦了「Skills for U」,黃偉翔把視野拉得更高,想進一步撼動,甚至翻轉一般大眾對於技職的想像,「用技能與社會對話」。話雖如此,他也嚴肅地說,每次提到技職那種「鹹魚翻身」的人生轉捩點立志故事,便覺得格外諷刺:媒體總會慶賀哪裡出現了「臺灣之光」、「下一個吳寶春」,然而曇花一現後,誰還會記得國手們當年做了多少努力?
對黃偉翔來說,如果全臺每個技職領域都能對社會造成影響力,形成的網絡便能突顯技職的價值,不是工匠、也不是做工的人,而是技術專精的專家,產生一波波傳遞的效果。作文資保存的可以投入文史工作、機械或冷凍空調的作品也可以包含社會意涵,例如全球暖化、多元成家,它不再只是裝置,而是概念與價值的傳遞。
黃偉翔以「Skills for U」的「技職國手活化老舊校園計畫」為例,他們把這個計劃作為一個實驗性的範例,除了讓技職國手加入校園整建,也把高職學生一併拉進計畫,談價值也許過於抽象,那就把它具現化吧!團隊選定位於萬里的小學,做了校園整建方案,過程中實現了人文思想的傳遞,例如為了符合海邊的意象,油漆時就會特別思考設計海浪的造型與意象。
徹底地瞭解議題和不斷檢視,才能解決問題
黃偉翔強調,要具備社會影響力或政策議論能力,前提是必須對整個議題有透徹的了解跟脈絡梳理。一旦成為領域的專家,才能接受挑戰,具備對話的思維與宏觀的視野。這也連動他的營運方針。
「技職 3.0」2014 年成立,但直到 2017 年開始才對外募款,之前都靠黃偉翔一個人打工或家教賺的錢來運作,一人團隊撐起所有事務。對他來說,經費來源是每個 NGO 或 NPO 時常遇到的困難,但更重要的是,NGO 推動議題不能只靠熱情,而要能實際解決現存困境。他特別解釋,在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中,驗證非常重要,每個階段都要回頭檢視,不管是捐款、社會影響力,甚至回到最基本的動機,到底有沒有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還是只是自我想像中美好藍圖的錦上添花?
談到這次獲選為 NPOst 年會的 NPOwer 公益行動家,黃偉翔表示,除了更仔細的介紹自己正在進行的專案,他也想推廣概念,讓更多人知道,所謂「技職哲學」與技職的價值意義。如果只是工具人,那就是技職教育;若能成為一個使用工具的人,包含許多關懷與價值,那就是博雅教育,具備全人關懷與信念。
「作為一個工具人,還是成為一個使用工具的人?」黃偉翔對技職拋出了他最深刻的疑問。
認識更多 NPOwer 公益行動家:
青藝盟的臺前臺後,讓高關懷少年回歸社會找回自我/NPOwer 公益行動家 6
大鋤花間的草生栽培:修復土地找回連結,友善一切人事物/NPOwer 公益行動家 4
擺脫「受害者」角色用心交朋友,郭家佑用數位外交重新定義國際關係/NPOwer 公益行動家 3
企業、小農、育幼院,讓 3 方都受益的安心水果箱/NPOwer 公益行動家 2
自己的泰拳自己辦!公部門帶頭引入參與式預算,桃園移工的民主小革命/NPOwer 公益行動家 1
2018 NPOst 年會,6 位 NPOwer 公益行動家決選出爐!
了解更多年會主題:
「創新」已經太多!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大規模影響,來自於高品質的複製/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1
世界百大 NGO 談發展計畫:如何縮短「創新」、「影響力」與「規模」之間的鴻溝?/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2
專屬於 NGO 的規模 X 設計加速器:快速拓展「創新」的影響力/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3
公益志業的擴張迷思:組織規模與社會影響力,未必是正相關/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4
非營利組織的 6 大「最終階段」:不必擴張組織規模,也能將影響力最大化/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5
【獨家專訪】全球百大 NGO 首席創新長,談社會部門的創新規模化設計/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6
年會搶鮮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