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藝盟的臺前臺後,讓高關懷少年回歸社會找回自我/NPOwer 公益行動家 6
編按:
2014 年起,NPOst 每年舉辦年會,不僅成為公益界年度盛事,也讓許多在社會角落積極實踐使命的公益行動者被更多人看見。2018 NPOst 年會以「會長大的好事:公益創新規模化 Scaling Innovation」為題,在其中打破以往,進一步提出「NPOwer 公益行動家」計畫,邀請公眾舉薦/自薦身邊那些「只差一點支持與看見,就能創造更多改變的人」。
NPOwer 由 NPOst 在數十件徵件中初步選出 12 組入圍者,再舉行為期將近一個月、超過 3300 人參與的網路票選,最終於 9/4 決選,由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擔任召集人,帶領來自官方、學術、社福與企業界等 7 位專業評審委員進行面談審查會。
本篇專訪的「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便是今年決選出的 6 組 NPOwer 之一,將於今年 10 月 19 日登上年會舞臺。想聽更詳細、熱情、更有 power 的精彩演說,現在就購買 2018 NPOst 年會票,3 人同行更享優惠喔!
文/許蒼恩 NPOst 特約記者,圖/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提供
「迷途的孩子像風箏,需要有人引領生命方向。」這是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以下簡稱「青藝盟」)即將在 11 月中推出,臺灣首部描述社會邊緣青少年處境的原創舞臺劇《風箏少年》文案,寥寥數語道盡臺灣社會角落,數以萬計高關懷少年的人生處境。
青藝盟是臺灣唯一透過表演藝術陪伴青少年族群超過 10 年的專職青少年劇團,無論是每年舉辦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以下簡稱「花樣戲劇節」),結合表演藝術與社會公共議題,迄今引領超過 2 萬名年輕人接觸多元的生命風景;抑或是自 2014 年展開的「風箏計畫──高關懷青少年環島藝術陪伴行動」(以下稱「風箏計畫」),皆試圖在制式的教育體制外,引導青少年探索自我天賦,用藝術為青春開闢第 2 條路。
風箏計畫──高關懷青少年環島藝術陪伴行動
從《風箏少年》,看見高關懷少年生活中的「難」
「演戲改變不了什麼。」這句話對於以製作戲劇為人生職志的青藝盟盟主余浩瑋來說,應是自相矛盾、甚至衝突的,但他的神情卻平靜淡然,暗含著一抹世故。「改變真的很困難,每一個議題、領域都一樣,一齣戲我只有 2.5 小時、最長 3 個小時要把故事說好,但《風箏少年》裡面要談的不只是『風箏計畫』陪伴孩子的故事,而是想要讓絕大多數人看見這個領域裡每個人面對生活的『難』,以及他們的選擇和困境是甚麼。」戲裡戲外,都是社會日常。不同的是,當舞臺燈光熄去、掌聲落盡,這群孩子仍需要面對往後的漫漫人生。
2014 年 8 月,余浩瑋發起「風箏計畫」,帶領 10 位藝術師資進駐南投埔里兒少安置機構「陳綢少年家園」,透過攝影、舞蹈、戲劇、繪本創作以及音樂表演與家園內的孩子們相互激盪,之後,與 4 名「陳綢少年家園」的孩子開始為期 100 日的環島行程,期間走訪全臺 17 個青少年關懷及安置機構,以演講座談、音樂表演與戲劇演出等形式,期望同行少年能從旅途中找回自信,同時也希望藉由藝術表演,傳達給擁有相同背景的少年們正面的影響與力量,從中探索、找回生命方向。
更深入地走進各地安置機構時,余浩瑋看到的是僵化體制下扭曲的照顧機制:「這些孩子無論是從社會局、還是從法院來的,本來在社會中就已經在往下掉, 但當他們掉到高關懷學校、安置機構這張社會安全網之後,還可能繼續往下掉。」每一個高關懷少年身上都帶有各自的傷口,也許是經濟弱勢、父母缺位、家庭暴力、主要照顧者失能等,因而產生偏離社會上普遍道德規範或法律的行為。然而,原本已經無法被原有社會體制接納的他們,卻因為機構中更加權威的管理方式,亦或團體生活中的「地下規矩」,逐漸奪走他們的自信、尊嚴以及對人的信任,使這群孩子走得離社會越來越遠。
青藝盟原創戲劇《風箏少年》
建立緩衝區,讓結束安置的少年學會面對社會挑戰
「機構希望以高壓的手段將孩子箝制在機構中,不讓他們逃走、不讓他們為非作歹,他們在機構裡 3-5 年也許不出事,但到了 18 或 20 歲,他們必須離開機構,這才是人生挑戰的開始。」少年們因為安置期滿,或已達法定年齡上限等因素結束安置必須離院,然而失功能的原生家庭還是無法提供生活支持,他們勢必得獨自面對自立生活的艱難。
「事實上,他們就是無法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活著,連找房子都不會、找到工作也做不久,最後就在公園裡面待著,2、3 天都沒飯吃,哪裡都不敢去。因為覺得丟臉、沒有信心, 也不好意思回到以前的機構求助。」長期缺乏自我主體性,以及不被賦予應有權利的同時,安置少年對於生活認知與自主能力普遍低落。「如果他們沒有一個緩衝的地方,他們只能回去找認識的人,又去做兄弟。」
為了中斷惡性循環,青藝盟期望建立一個環境,作為這群少年在回歸社會之前的緩衝,或一個暫時落腳的地方,「這也是做《風箏少年》這部戲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我希望讓從機構裡出來的孩子看到、讓他們覺得有一個地方可以去、可以學習、願意接納他們。但這並不容易……」
「那個在公園流浪的孩子,他曾經來我的劇團裡工作 3、4 個月,突然有一天,他跟我說他不做了,也沒有什麼原因,就是沒辦法信任人。」他口中的孩子,是當年和他一起環島、執行「風箏計畫」的杰董,出生 3 天就被丟到育幼院門口,從小輾轉於數個安置機構生活,直到 18 歲。「離開時,我叮嚀他:『不要去做兄弟喔!』他告訴我:『不會啦!』」然後到現在 2 人都沒有見過面:「雖然沒有主動叫他回來,可是我一直和他的社工在聯絡,如果他想要……」話到了嘴邊,余浩瑋突然語塞,幾秒後接著說:「他的東西到現在還在我家,我請社工跟他說,『如果想要回來,我一直都很歡迎。可是要下定決心,我們要好好一起工作。』」此時,他的心情也許就如同環島時他曾向 4 名少年說的:「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不會把你們丟掉。」語氣剛硬,字裡行間卻滿是柔軟、帶有一絲心疼。
轉型社會企業,提高創收比例
余浩瑋曾經使勁揣著手裡每一條風箏線,「我現在很清楚一個人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我真的沒有辦法拉住誰一輩子。」高關懷少年長期生活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在家庭中找不到歸屬,在機構裡缺乏安全感。而要吸引這群少年願意回來,首先必須擘劃出一個看得到的願景,於是他開始規畫青藝盟長期的經營模式:「為了使理想能夠延續,轉型成社會企業是第一步。之後再逐步建立起自營型的經營模式,因為只靠補助真的撐不下去。」余浩瑋解釋,青藝盟每年平均收入為 300 萬元,其中接案收入只占 10%,主要 90% 是企業贊助及政府補助,「但企業贊助金額會因為經濟景氣而有起伏,如果想要穩定經營,我們必須提高創收比例。」
未來 3 年,青藝盟每年將以「花樣經典重製」與「風箏少年」2 個系列,各自推出新劇本,並將創作賣給相關製作公司。同時,加強與企業、組織的合作連結,而非僅單方面接受贊助,「開始學習經營管理之後,與安侯建業(KPMG)和社會企業循環基金(SERT)及一些中小型企業開始有較多接觸,他們會介紹客戶給青藝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更多潛在的合作對象。」透過資源轉介,余浩瑋進一步思忖青藝盟業務多角化的可能,像是為企業、組織規畫活動節目、安排戲劇表演等,提高創收比例。
談及經營規畫,余浩瑋肩上的擔子似乎更重了,他語重心長地感嘆:「青少年一直以來不被社會重視,臺灣甚至沒有專屬於青少年的公共政策。」他提及有次出席活動,還被人冷嘲熱諷了一般,認為高中生演戲不夠專業、不需要舞臺,導致青藝盟推廣理念備受阻礙。但他也說:「不過這 1、2 年風向開始改變,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相當重視青少年發展。」政府政策的改變使更多人開始關心青少年族群,也讓長期深耕青少年領域的青藝盟看到更多發展空間。
臺前臺後,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對青藝盟來說,人才培力是轉型社會企業、建立營運模式的基礎。無論是舞臺上的藝術專業領域:燈光、音效、服裝、化妝、編劇、導演、表演,到舞臺下的劇場經營管理:製作、行銷、教學、公關、企畫等,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
今年《風箏少年》舞臺劇的製作,便是青藝盟轉型的敲門磚,從無到有培力出一群擁有相同價值理念的專業劇組團隊,且余浩瑋也在一步步實踐當初創立青藝盟的初衷,「我想要讓他們知道,加入劇團工作,不僅能獲得穩定且有尊嚴的收入,還能學習一技之長。只要有興趣、願意投入,青藝盟就會運用長年積累的經驗、資源與專業知識,幫助參與的青少年獲得職業能力,進而找到他最適合的位置。」
建立自營模式的另一個重點,是架構專屬青藝盟的會員系統:「會員經營的目的,就是把參加過花樣戲劇節的人都找回來。」余浩瑋說明,因為臺灣的舞臺劇市場屬於小眾,比起盲目地開發陌生客戶,找回那些曾經與青藝盟有過連結、擁有相同感動的人,才能更有效地擴大影響規模,「把人凝聚來就會有更多可能性,他們可以透過參與劇場演出、捐款,或者買票來看戲,支持青藝盟。」
目標受眾的鎖定,使經營管理的脈絡更加清楚。以票務銷售為例,余浩瑋開完笑說以前是「佛系」經營,不會訂定階段性行銷計畫與目標。但現在他們學會分析各管道、平臺與受眾的銷售比例,像是今年《風箏少年》的演出總共要賣出 1,400 張票,預計 700 張賣給曾經參加花樣戲劇節、接觸過青藝盟的人,剩下 700 張則透過公關、行銷,媒合企業或基金會共同參與,並且根據目標對象的差異,執行不同的企劃與宣傳。
長大之後,努力別對世界轉身
「演戲真的改變不了什麼。」余浩瑋口氣依舊。的確,沒有任何一齣戲能影響整個環境,更無法短時間改善高關懷少年所面對的困境,但戲劇卻是一門無可取代的藝術,「演戲過程可以在參與的人腦中植入一個想法,什麼想法都可以。但在青藝盟,我希望植入的想法是,也許現在的你還小,對事情無能為力,這沒有關係。但有一天你長大之後,你可以願意分享、願意給予,不要對社會冷漠,也不要對世界轉身。」
認識更多 NPOwer 公益行動家:
「做一個工具人,還是使用工具的人?」Skills for U 用行動翻轉技職想像/NPOwer 公益行動家 5
大鋤花間的草生栽培:修復土地找回連結,友善一切人事物/NPOwer 公益行動家 4
擺脫「受害者」角色用心交朋友,郭家佑用數位外交重新定義國際關係/NPOwer 公益行動家 3
企業、小農、育幼院,讓 3 方都受益的安心水果箱/NPOwer 公益行動家 2
自己的泰拳自己辦!公部門帶頭引入參與式預算,桃園移工的民主小革命/NPOwer 公益行動家 1
2018 NPOst 年會,6 位 NPOwer 公益行動家決選出爐!
了解更多年會主題:
「創新」已經太多!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大規模影響,來自於高品質的複製/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1
世界百大 NGO 談發展計畫:如何縮短「創新」、「影響力」與「規模」之間的鴻溝?/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2
專屬於 NGO 的規模 X 設計加速器:快速拓展「創新」的影響力/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3
公益志業的擴張迷思:組織規模與社會影響力,未必是正相關/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4
非營利組織的 6 大「最終階段」:不必擴張組織規模,也能將影響力最大化/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5
【獨家專訪】全球百大 NGO 首席創新長,談社會部門的創新規模化設計/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6
年會搶鮮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