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與視覺藝術結合助人工作,打造創意老化與晚年生活新想像/專訪「新活藝術」社會企業
本社企與報導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7 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支持
文/翁嘉瑩 NPOst 特約記者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必經的過程。年幼時總盼望能夠快些長大,而當我們成長茁壯,卻又希望時間的腳步能夠慢下來,最好永遠都不會老去。我們有多嚮往青春,就有多害怕晚年。
談及老,各種負面詞彙如影隨形:衰敗、保守、了無生趣。但誰說老只能是這樣?我們能不能對老有更多一點的想像?現今安寧療護逐漸受到重視,人們開始關注如何好好的走,而在此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關心如何好好的活。
引進傳承藝術,為長照結構性問題找解方
新活藝術創辦人康思云與江明璇同為社工背景,在老人領域,2 人分別擁有 20 年與 18 年的服務經歷。從小就對藝術感興趣的康思云,便在初為社工時便自然而然的將藝術融入於服務中,例如蒐集長者的手繪作品後製為賀年卡,讓長者帶回家與親朋好友分享。
2005 年,康思云與江明璇在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下,以種子教師的身分,赴美學習傳承藝術(Legacy Art Work)(註)。傳承藝術是一種助人方法,結合口述歷史與視覺藝術,邀請長者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再發揮創意,以藝術形式進行再創造。無形的回憶化為具體可見的作品,召喚且凝塑了那些被時光掩埋的美好過去。長者們也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逐漸開展笑顏。
長年擔任第一線社工,康思云發現臺灣的照護相關機構偏重長者的生理照護,缺乏精神上的關懷。良好照護的前提是充足專業的服務人員,然而,臺灣的現況卻是長照工作者領低薪、對工作滿意度低落,致使流動率與流失率居高不下,照顧者在服務過程中也往往感到孤立無援,有志難伸。
如何能同時解決這 2 個問題呢?從傳承藝術的推廣與實踐中,康思云看見改變的可能。她想要提供老人家高品質的精神照顧,也想要讓專業社工提高收入,並擁有穩固的社會支持,進而提升專業自信,持續投入服務,從改善基本問題開始,打造良好的正向循環。
而這一切正在慢慢的實現──透過新活藝術,臺灣第一家提供創意老化的社會企業。
將傳承藝術由美國引進臺灣,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相對於美國長者樂於 DIY 等活動,臺灣長者對藝術卻充滿抗拒。不只是長者,就連初入門的帶領者或志工也常心存疑慮,藝術似乎成為一個崇高的、遙不可及的、只有某種階級才得以享有的資產。「但我覺得藝術是公共財啊。」對康思云而言,藝術就存在日常生活中,隨手的小塗鴉、居家布置,甚至每日的穿衣搭配,都可以是藝術。
為了打破眾人對於藝術高門檻的想像,康思云運用巧思研發出適合每一個人的教案──不需具備繪畫基礎,也不必擁有高深的創作技巧,「我可以,你一定也做得到。不論你是什麼背景,只要你想學,我一定把你教到會。」她擅長用隨手可得的素材,以簡單的方式改造成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並且用自身證明,每個人都有體驗藝術、成就藝術的能力。
堅持一對一志工:每週專屬的全心關注,讓長輩重新喜歡自己
初次見面的長者,往往較為害羞,認為自己眼睛昏花、手易抖,精神渙散,無法順利進行活動。此時,一對一的藝術志工就從旁給予鼓勵與支持,視情況彈性調整協助的程度,最終目標當然是讓長者主動投入藝術活動。康思云說:「這個一對一的設計,在長輩的藝術參與上有很大的幫助,主要是克服他們心理上的障礙。」
一對一的志工陪伴,是傳承藝術的必要條件。「沒有一對一,就不叫傳承藝術。」康思云說得斬釘截鐵。2005 年由美國引進時如此,13 年過去了,康思云引領的新活藝術團隊仍是如此。
其實,康思云對於一對一的堅持,是許多合作對象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剛返臺的那幾年,與合作單位洽談時,只要提到一對一志工的需求,就會被質問:你是不是吃米不知道米價?到底有沒有在長照界混過?康思云語帶無奈,但也只能不厭其煩的解釋:一對一志工,是推動傳承藝術很大的挑戰。它意味著規模擴張的高難度。為此,不只必須招募志工,還需開設許多培訓課程,吸引志工留下來,也讓志工由專業而生自信,從中發現自我價值。甚至有志工選擇更進一步受訓,成為傳承藝術帶領者。
為什麼一對一志工這麼重要?「我們看到長輩最大的改變,就是來自於一對一。每個禮拜都會有人專心陪他 2 小時,這 2 個小時,沒有別的,就只有你。我覺得對長輩來說,這真的是很難得的經驗:他是主角,然後有人願意這樣陪伴他,連續 8 週,16 週,甚至 24 週。長輩的自信、自主、對自己的喜愛程度都會增加。當他越喜歡他自己,他就會越可愛,生活中跟別人的關係就會越好。」
打造臺灣版傳承藝術,美國發原地引為參照
在美國,傳承藝術是以機構複製的方式進行:老師進入機構帶團體,過程中同時培訓機構中的某個工作人員。老師離開後,這個工作人員便能繼續在機構中執行服務。但是,身為種子教師,康思云的使命是讓傳承藝術遍地開花,機構複製實在緩不濟急。因此她們在臺灣另外規畫發展出自己的培訓模式,結果一舉成功,原發地美國還把此模式再引回當地。
2009 年,發展傳承藝術的國際認證由美國 ESTA(Elders Share the Art)與新壽基金會共同授權,設計一套評值系統,嚴格把關傳承藝術帶領者的素質。一名合格的國際認證帶領者,需要滿足以下 4 項條件:
1. 完成 24 次傳承藝術團體之帶領。
2. 通過 3 次評值及一次藝術饗宴。
3. 一年內 Network、團督與個督出席時數總計達 18 小時。
4. 參加創作技巧課程。
康思云笑說,很多帶領者都說這張認證是社福界所有坊間認證裡最難拿的一張。難度彰顯效力,一段時間之後,認證累積出口碑,傳承藝術國際認證成為專業的代名詞。整套完整的國際認證制度,也成為美國當地傳承藝術倡發者的參考。
康思云與江明璇將傳承藝術自美國引入臺灣,在她們的巧手之下,傳承藝術長出了臺灣獨有的風貌:一對一志工、培訓制度、國際認證。無論在策畫、執行與影響力等方面,都大大超前美國,甚至能作為美國的參考。
「我們需要一個組織,去做我們真正在做的事。」
新活藝術自 2010 年創立,至今 8 個年頭,腳步穩健、方向明確。這一切都並非理所當然。
2008 年,康思云與江明璇離開臺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以個人工作者身分與新壽基金會合作,由基金會委託 2 人推廣傳承藝術的方案。隨著時間推進,這個案子越長越大,而 2 人從中培養的能力早已不僅止於傳承藝術帶領。接案時各種瑣碎的行政事務與費用計算,十分消耗,讓 2 人無法專心做好想做的事。「其實有很多無形的成本都需要一個有形的公司體去呈現,我們那時候就感受到,我們真的需要一個組織去做我們真正在做的事。」這是新活藝術誕生的過程。
「需要一個組織」,下一個問題是,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康思云與江明璇花了整整半年,討論什麼樣的組織型態最合適。「個人工作室」成本低、彈性高,但有稅法限制;「協會」有許多勸募條例、會員大會、理監事大會等繁瑣程序,最讓康思云在意的是:「如果成立協會,你其實不太能夠確保你會永遠主導這個協會的方向。所以我們後來決定成立公司,因為協會有太多『人』的因素。」
成立公司是放眼望去最簡單方便的手段,負責人能夠擁有最高的自主性,「我們是有限公司,不是股份有限公司。那時候決定不要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要讓任何人入股,也沒有打算投資。」康思云更不曾想過,新活藝術會發展成今日的規模。
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康思云笑說:「我們覺得反正就我們 2 人,就把生活過好,然後為自己的理想奮鬥,這樣就好了,沒有想要做多大。」
當社工成為 CEO,當服務變成商品
從第一線社工,搖身一變成為公司經營者,這 2 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勢必產生許多衝突。康思云坦承自己當時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適應:「第一線社工不用想太多經營面的東西,就只要把眼前的老人家服務好。我原本也以為這就是我最喜歡也最擅長的,我是一個很適合在第一線提供服務的老師,其實有點抗拒公司經營這件事。」
要經營公司,在組織面需要制定制度、管理人員,財務面需要錙銖必較各種成本。業務推廣則有業師交代康思云,首先需計算預算多寡,以此推估要接多少服務量,之後再訂出目標給員工執行,也就是所謂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在社工圈如魚得水的康思云,一下跨足商管領域,簡直半個人生打掉重練。
社工強調同理與服務,較少考慮利益多寡,進入商管領域卻什麼都得精打細算。「商業的腦子跟社工的腦子,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2 種腦。」那麼,當兩種腦產生衝突的時候,怎麼辦?
社工以服務長者的利益為優先,公司經營者則必須以公司生存為考量,兩者勢必有難以相容之處。「這個從來不是我們的掙扎。我覺得還滿慶幸,在整個服務提供上,我們最堅持的就是品質,大不了生意不要做。」康思云語氣篤定。她從未想過降低服務成本,而是充分與合作對象討論服務的價值所在,以及合作對象的理念與消費動機。
「在臺灣,傳承藝術通常不會是老人自己付費,都是家屬、企業或機構。我的力氣都用在跟這些利益相關人說明成本,然後確認對方要不要付。我從來沒想過為了公司生存,要犧牲掉長輩應該得到的服務品質。」同時擁有商業的腦以及社工的心,這不就是社企的核心精神: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嗎?
從藝術輔導到人才培訓,擴散藝術專業影響力
如今,新活藝術提供多元服務,傳承藝術只是其中一個主打商品,此外,他們也慢慢將主軸由藝術輔療轉移至培訓課程。畢竟前者能服務的人數有限,後者才能真正開枝散葉。
藝術輔療的部分,目前新活藝術主要進行派案媒合,合作機構包含公私立大小型組織、退輔會榮家系統、醫院等。這些點不是新活藝術主動拓展而得,全是憑藉口碑慕名而來。培訓課程囊括志工與國際認證,由新活團隊 4 位核心成員親自上陣。近年來,新活藝術接連收到新竹、臺中與桃園政府邀約,希望與團隊合作,為地方的社區關懷據點進行志工培訓。
拓展業務的同時,新活藝術也積極與其他組織串連,例如與優照護合作居家服務的媒合,因為新活藝術提供的藝術輔療師和原先優照護平臺上的人力(照服員、護理人員、職能治療人員與物理治療人員)性質不同,詢問度極高,也顯示其市場需求確實存在。
未來,新活藝術在國內會與更多企業合作。更長遠的計畫是將新活藝術整套服務輸出至亞洲其他國家。不只販售課程,也分享團隊建立的經驗。「當初從美國帶回來的只是一個方案,但我們在臺灣建立的是一個組織和制度。我們怎麼建立、花了多少時間做了什麼事,都是寶貴的經驗。也因此大概知道,如果將來別的地方有這樣的組織,它的發展、獲利模式或生存之道大概會如何。」
康思云的眼神自信而堅定:「我們公司成立大概 8 年,雖然真正開始快速成長、認真思考經營與學習管理是這 2 年。但就是會想試試,我們花 8 年做的事情,在別的國家能不能花 2 年就建立起來。」
註解:
「傳承藝術」方案是一個針對銀髮族的新照護模式,讓長者透過志工的陪伴與合作,將生命經驗透過創作視覺藝術紀錄下來,並藉由藝術作品展示會增加長者與社會的互動,期能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價值。(資料來源:傳承藝術/新光人壽 X 慈善基金會)
延伸閱讀:
平均年齡 68 歲的不老棒球:樹葉做壘包,漁網圍球場,史上最高齡棒球隊奔向人生本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