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社企中心副執行長 Daniela Papi:「社會企業不能只是解決問題表面的 ok 繃。」
「沒有任何一個人、或是單一的組織會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超級英雄。」現任牛津大學 Skoll 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副執行長的 Daniela Papi,在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和亞太綜合研究院舉辦的「社會投資國際論壇」上針砭了社會企業在國際上發展的趨勢,和容易綑綁大家的迷思,讓「社會企業」四個字又更加突破了迷霧。
採取不同的商業模式,社企解決的問題深度也會隨之不同
「社會企業的最終目標是改變社會,而商業行為是改變社會的手段之一。」Daniela Papi 強調,改變社會的目標必須要衝破「表象」,深入到形成社會問題的「核心」。社會企業採取的商業方式如果不同,能夠解決的問題深度也會隨之不同。為了解釋這個理念,她具體舉了兩個以「鞋子」為核心業務的社會企業作為案例說明。
第一個是鼎鼎有名的「買一雙,捐一雙」TOMS 鞋,主打消費者每買一雙 TOMS 的鞋,他們就會捐一雙鞋給偏遠地區的貧童。雖然這初步解決了「貧童沒鞋穿」的現象,但造成這現象的主因——貧窮,仍然存在。
Daniela Papi 表示,TOMS 捐鞋的做法像是在傷口上貼 OK繃,也許止血,但無法減少復發,「只做到無止盡的『捐贈』,卻沒深入改革『病源』。」(推薦閱讀:Toms 捐鞋啟示錄:企業公益不是「捐一捐」就好,忽視當地人需求可能盡失人心)
而另一家社會企業 Oliberté,是一家在加拿大設計、在非洲生產的製鞋品牌。Oliberté 讓當地人加入製鞋的行列,透過提供提供更好的勞動條件,讓當地人進而獲得「自己買鞋子」的經濟能力。從產製過程就開始納入社會理念,而不是讓捐助和產製兩種行為脫勾進行。「社會企業不能只是解決問題表面的 ok 繃。」Daniela Papi 表示,給魚和給魚竿之間的差別,正在於能否建立自給自足的循環生態。
發掘受助者真正需要,而不是憑空想像
「一個身在紐約的慈善家,很難提著一大筆錢,直接對非洲的農夫提供有效的幫助。」要解決一個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議題,是非常困難的。Daniela Papi 分析,如果我們此刻不在問題情境中,那麼第一步應該是學習「融入對方的生活」,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思考。
Daniela Papi 以自己過去在柬埔寨投入志工服務的經驗為例。她最早到柬埔寨開始蓋學校時,致力於提供校舍、師資、文具和各種設備;後來卻發現當地兒童經常無故缺課。直到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後,她才發覺問題出在「教育」以外的範圍。
在當地孩子去上課之前,「健康」問題已經橫亙在他們的學校之路上。Daniela Papi 發現如果能讓小孩吃腸胃驅蟲的藥丸、為女孩子製作可重複使用的衛生棉,他們就可以持續上學。醫療衛生和教育文化環環相扣,Daniela Papi 說:「這是一個生態系的問題。」
本場演講的主持人、台北大學公行系的陳金貴教授,也分享了台灣本地「地瓜媽媽」的案例。協助單親媽媽販售地瓜的人安基金會,起初安排單親媽媽們賣黑輪、切仔麵,後來卻發現這些小吃的事前備料過於繁瑣耗時,因此調整方向,協助單親媽媽改賣處理起來相對容易的烤地瓜,讓販售方式更能夠符合單親媽媽養育孩子的生活型態。
志工服務的反效果-「服務污染」
Daniela Papi 同時也是 PEPY 組織的發起人,從四年前開始,致力於投入青年志工到柬埔寨提供當地人教育機會。在台灣,每年同樣有許多高中生、大學生志願到第三世界做服務學習,Daniela Papi 表示這份心意固然是美事一樁,但在忽略當地真正的需求和問題的狀況下,反而可能造成「服務污染」的反效果。
Daniela Papi 以非洲水井問題為例:許多人誤以為非洲的缺水問題在於「缺乏水井」,於是不斷捐款、在非洲當地瘋狂鑿井。但後來才發現重點在於水井常常挖得不夠「深」,而且因為缺乏長期營運,許多水井反成了裝飾品。盲目挖井使得問題沒有獲得解決,反而造成更多的資源浪費。
志工是有餘力能夠貢獻於弱者的人。但是在社會企業當中,重點不是在於「志願」,而是在於我們必須「體會」他們的生活。找出問題的核心,動手協助解決問題。志工應該要學習如何提供對方需要服務,而不是盲目地從服務中自我學習。
社會企業發展,從「三分法」走向「光譜分類法」
過去,大企業們會成立「基金會」來做公益;如今,「社會企業」又掀起一股新熱潮。在這些名詞下賣的都是什麼藥?一個組織中公益和商業基因的比重分配,其實早已超過「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商業公司」這樣簡單的三分法。對於大家的困惑,Daniela Papi 提供一個更細緻的「光譜分類法」。
光譜正中央的「任務鎖定型的社會企業」,是最符合大眾想像的社會企業。夾在「純公益」和「純商業」這兩個極端之間,貌似兩邊的優點它都兼顧了,但同時也受到兩方支持者的抨擊:例如被批評「太過商業化,一點也不公益!」,或是「這樣的商業模式根本不可能獲利,無法長久營運!」
為什麼需要劃分的如此詳細?一個組織究竟是不是社會企業,真的這麼重要嗎?其實提供這個光譜的目的剛好相反,Daniela Papi 讓我們了解到,不管是偏商業一點的組織、還是營利能力較弱一點的公益機構,其實都可以用各自的方式去實踐不同程度的社會正義和永續經營。
「想要改變社會不一定要經過社會企業,去銀行工作也可以,去什麼地方工作也都可以,只要最終能夠『改善社會』,無論什麼方式都是好的,社會企業只是管道之一。」
(採訪報導:吳陵豫、陳妤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