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義賣」是一種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嗎?-社企、CSR、NPO名詞解釋大亂鬥

或許你已經聽說過,「社會企業」的理念是運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但「商業模式」這麼大一個概念,有哪些具體的例子可以讓大家想像如何同時做公益又獲利呢?

目前輪廓最清晰的「運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之一,就是透過向一般大眾販售弱勢族群所生產製造的產品或服務,在生產過程中融入社企的社會理念(例如友善小農、天然原料、合理勞動…..),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為弱勢生產者提供合理的報酬。例如英國的「Unseen Tours」和台灣的「街遊 Hidden Taipei」,由街友擔任街頭導覽,帶領參加者認識不一樣的城市樣貌,便是同時培力街友就業、獲取合理營收、同時促成社會更認識街友議題的社企例子。

截圖自街遊官網

但若一家社會企業的產品目標不是一般消費者、而是弱勢族群本身,例如為第三世界發明低成本的照明設備、公共衛生產品或教育服務,這些使用者並不具有消費能力,社會企業如何獲得營收?如今,即使是在創業風氣相對盛行的網路圈,各種「免費服務」也都還在嘗試不同的營收模式,例如賣廣告、或是分為免費用戶和進階用戶……大家各自摸石頭過河,社會企業當然也還在摸索之中。

5170387600_9d4746bf29_b

African Solar Salesman in Kenya, photo via International Rivers@Flickr, cc License

不過,這種類型的社會創新服務,是否就一定應該找出營利模式?如果它所提供給弱勢族群的服務,剛好是過去「傳統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所經營的服務,那麼它仍應該堅持獲利嗎?或相反地,是「傳統NPO」朝社會企業轉型的時代到了?但過去非營利組織之所以標榜自己「非營利」,即是為了讓自己有別於對股東有賺錢責任的營利企業,強調自己既然不是「賺錢第一」,所作所為也就不會受到「賺越多越好」的思維主導。因此,縱使 NPO 一直有著「義賣」的習俗,也沒有人視之為營利單位;如今若提倡義賣是一種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又足以讓這家社會企業存續嗎?

4090981709_ec67ea86f4_z

Charity bazaar, photo via Anne Roberts@Flickr, cc License

社會企業還有一塊模糊的地帶,如果一家企業左手賺錢、右手捐錢,那它是社會企業嗎?還是這屬於傳統「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守備範圍?當一家公司成長到穩定的規模,取出部分獲利做些善事,不就是很基本的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一直被大家認為是社會企業的「TOMS帆布鞋」,以「你買一雙、我就多捐一雙給阿根廷貧童」的模式踩在這條認知線上-如果今天 TOMS 改成你每買一杯紅茶、或一個包包、或一份月曆,它就捐一雙鞋或直接捐十塊錢給貧童,嗯…..聽起來有點像在做義賣的NPO、也有點像是在做 CSR 的企業,到底,社會企業跟它們差在哪裡?

7735112390_79581f7b88_z

Bruce Stokes@Flickr, cc License

這篇問了一大堆問題,試圖為社會企業捏出一個更具體的輪廓-畢竟如果你是本來就在做公益善事的NPO或是企業,為什麼又一定要「削足適履」讓自己擠進社會企業這雙不合腳的鞋?話說回來,如果透過社會企業的觀念散播,能夠讓更多組織投入對社會公益的重視,那社會企業的定義模糊一點,似乎不失為一件好事。


活動推薦

公益爆米花#14|社會企業,創業之後?

320X240社會企業創業之後

社會企業的理念逐漸深植人心,但年輕團隊投入社會企業的「創業實戰」後便要展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撞與磨合;這些挑戰不該成為有志青年的心魔。4月29日晚上,請到卡市達安和樂利店,和我們一起聽聽「社企學長姊」的甘苦之談、一起討論社會企業「創業之後」的大小事。

 

 

延伸閱讀

陳 妤寧

在臺大政治系畢業、喜歡同時說正反觀點的優缺,在臺灣網路圈工作兩三年、喜歡網路濃濃的開放和建設個性,現在希望理性的社會工程,能夠更接納人類情感的複雜與多元。    想用採訪認識世界、用人類學開拓視野、用報導寫作讓更多專業知識變得有趣易懂。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