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Buurtzorg 掀起荷蘭居家照護產業的寧靜革命
80 年代荷蘭照護組織越來越龐雜、申請名目越來越多、工作分類越來越細、多頭馬車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80 年代荷蘭照護組織越來越龐雜、申請名目越來越多、工作分類越來越細、多頭馬車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原住民部落缺乏在地產業,使其經濟發展受限,而必須離鄉尋找外地工作。「光原社會企業」的共同創辦人李志強在本次的公益爆米花活動中則分享了「光原」如何幫助阿里山部落的原住民進行有機耕作,並向大家分享社企如何推動「在地」產業的經驗。
荷蘭的長者相對獨立自主,並不習慣與子女同住。而臺灣的爺爺奶奶在畫作中和孫子女有較多的互動,祖孫會一同爬山,爺爺會買零食給孫子等
王鐘銘,曾參與江翠護樹、聲援華光社區、淡海二期反徵收諸多抗議運動,同...
「他們都往北邊走,走到快到俄羅斯了。很多我們村的都到滿洲裡去打工,幹幹零活──聽他們說,滿洲裡那邊暖和,住著舒服。而且,因為它是邊境,就快出國了,政府在它的建設上投資了不少。咱村民說,那裡工作機會多,什麼活兒都有……」
李然在國內上專科學校時,雖曾學過幾句英語,但教室英語到了現實生活中竟是一點也派不上用場。不過,從服務員的肢體語言來判斷,估計是要驗票。他從口袋裡掏出車票,雙手遞給服務員,使勁地說:「Sank you, sank you!」
「最悲傷的小學作文」被質疑做假,Sonya 重現了他在涼山看見的問題、外界援助機構在此究竟做了些什麼、又是為什麼這些援助沒有發揮效果?
在台灣,要談受刑人在監獄中的人權似乎過於遙不可及。「為何要費心照顧做...
尼泊爾地震,奪去多條寶貴性命,摧毀了無數美好家園,卻堅定了一顆想要在尼泊爾服務的心。「棉樂悅事工坊」的創辦人林念慈在本次的公益爆米花講座「改變生產者和環境關係的社會企業」中,分享了她在尼泊爾經歷大地震的所見所聞,也談到了她如何在當地推行社會企業「在地」化,告訴我們一塊布衛生棉如何改變尼泊爾婦女們的一生。
漸凍人協會的網站近期出現了「冰桶挑戰回來了」以及 #EveryAugustUntilACure 的 hashtag 宣傳標語。光聽到 2014 年募得的 1億1,500 萬美金,一般人可能都覺得已經是個大數目了,但是對研究人員來說,要研發出一種疾病的解藥,其過程可能需要投入超過十億美金的資金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