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孩子可拿刀「砍草木」對嗎?與大自然相處的隱含情緒
該在意的也許並不是「草木的生命是否受傷或失去」,而是人們行動的姿態和目的。
該在意的也許並不是「草木的生命是否受傷或失去」,而是人們行動的姿態和目的。
偏鄉孩子的學習資源比起都市本來就不足夠,八八風災過後,小林國小的高年級也陸續要進入國中,少數孩子要到城裡,競爭但資源也較多的讀書環境。作者在文中,希望找個孩子的「引路人」。替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有盞明亮的燈指引他們。而從玗婷的例子中,自願到偏鄉教小孩子,我看見知識賦予的更高價值-運用所學幫助他人。
看過許多隔代教養和單親家庭,他們的孩子最後會壞,並不是家庭功能不完整,也不是阿公阿嬤教育程度不好。其實,都是大人一種「補償心態」壞了事。給孩子太多擔待,幫孩子的種種錯誤自圓其說。「哎呀,他就是從小沒了爹娘,不能怪他。」
法藍瓷第二屆「Project Imagination 想像計畫」的2...
十二年國教引起激烈討論,究竟教育該扮演什麼角色?讓 7 則發人深省的TED演講告訴你 ── 教育,可以跟你想的很不一樣。
Schools and Teachers Innovating for Results(STIR) 2012年在印度德里成立,創辦人與執行長Sharath說,他們的組織是「致力於讓第一線的老師們成為改革的先鋒,鼓勵他們打破現況、發掘創意和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提升教育品質,並讓每個學生都享受高品質的學習環境。」他們集合上百個來自印度各省的老師和政府官員,計畫在2016年前帶領30多萬個教育創新者,改變100萬個學生的學校生活和生命。
我媽說:「因為那時候,這樣才是好媽媽。」我媽說再來一次,她不會讓我那麼小就學鋼琴,那麼小就補一堆東西,不會讓我「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我才清楚知道,「做個好媽媽」是多少母親的重擔。要喝奶粉不要餵母乳──「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要作胎教--「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學齡前教育──「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兒童美語──「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我們的國家把養育孩子的責任,重重的放在個別家庭之中,特別是女性的身上。
家長和老師不是法官,不是來定罪的。因此處理霸凌問題時,最優先的目標並非先找出加害者且訴諸罪狀;而是先釐清真相,進一步陪伴並協助孩子解決問題。面對霸凌,本書作者提醒了很重要的關鍵:唯有傾聽、同理與陪伴,才能深入了解問題,並陪伴孩子走出煎熬。
「有一天當你變成資本家的時候,你會發現社會的劇烈變動,對你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一個工作日的上午十點半,在台灣科技大學竹北的預定地旁,一間不大的房子裡,一名講者正在對著白板比畫著,深入的議題分析,很難相信下面坐著的四位聽眾都僅國小年紀而已,在這裡沒有制式的「老師」和「學生」的區分,這裡是提供獨立教育的場所——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站在台上的則是工作室的創辦人,盧駿逸。
但到了當地之後,我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因為有許多事情跟當初預想的不同。因此我重新開始思考:預先設計好的課程(基本上是用自己的價值觀、文化去設計課程)是否符合他們的需求?還是只是灌輸自以為好的東西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