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捐款每年上看千億!公益界如何回應捐款人的期待?
文/劉彥良 台灣人古道熱腸到什麼程度?結果可能超出你的想像。回顧近兩年台灣公益責信協會發布的 [&h ... -
Know your donor(上) 「世代」因素 如何影響捐款行為?
文/劉彥良 「我們做了這麼多努力,為何募款效果卻不如預期?」許多NPO工作者,在從事勸募工作 [&h ... -
籌措經費大難關:七個讓公益組織難以創新的困境
整理/程士華 募款是公益、慈善團體心中最大的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前創新長張安梅指 [&h ... -
【活動幫推】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第二屆募款達人計畫」現正報名中
一、活動介紹 根據「2020年社會創新大調查」,台灣有30%的非營利組織經常為穩定、長期的收 [&h ... -
後疫情時代社福數位轉型,危機或轉機?(三)|一篇文,一個奇蹟!芒草心廖冠樺:自由的心是組織給我們的力量
文/特約記者 黨一馨 過去我們在思考數位轉型或是網路行銷的時候,往往腦中浮現是這樣的畫面—必 [&h ... -
【活動幫推】遠山人物展 — 國際NPO領域導讀 X 職涯故事 X 募款祕技
關於活動 「那一天,我成為NPO工作者。」在世界的貧窮角落,來自台灣的國際行動者默默深耕。 [&h ... -
【捐款人想什麼?】「不只捐錢,我期待組織提供更多參與方式。」「不斷打電話要求再捐款,讓我有被強迫的感覺。」「組織的目標與創立初衷一致很重要。」「我認同存錢養錢,但組織成員的心態必須良善。」
2016 年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接著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 [&h ... -
【捐款人想什麼?】「單次捐款比較沒有心理負擔」、「身為女性,婦女、受虐兒議題更讓我感同身受」、「不聽從負評,我選擇看見組織做得好的地方」、「不會捐助為了累積名聲或增加曝光的組織」
2016 年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接著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 [&h ... -
你的捐款人「疲勞」了嗎?透過 4 個策略為組織健診,打造完善的募款循環
文 ∕ netiCRM 何謂捐款疲勞? 捐款疲勞指的可以是當捐款人收到過多的募款要求,感覺自 [&h ... -
組織價值的重新審視 —— 後疫情時期,NGO 應立即著手的 3 件事/2020 NPOst 年會前導文
NPOst 將在今年 10 月以「最後,都要變成好事:疫情之下,臺灣的公益變遷」為題,於當代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