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 your donor(上) 「世代」因素 如何影響捐款行為?

文/劉彥良

「我們做了這麼多努力,為何募款效果卻不如預期?」許多NPO工作者,在從事勸募工作後,常落入此種「自我拷問」的窘境。然而僅憑募款金額的多寡,未必能呈現組織的問題,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秘書長陳文良建議,NPO面對此類狀況時,需跳脫「募款(fundraising)」的視角,改以「籌募資源(resource mobilization)」重視組織的資源運用,才能為組織拓展支持者之路,開創更多的想像空間。

陳文良表示,NPO在檢討募款金額前,應先統整支持者的資料,詢問自己對支持者是否足夠了解?能否勾勒出「描繪捐款人的圖像」?當組織理解支持者的面貌,才能進一步規劃深度經營捐款人的方法。

從「世代差異」著手,了解捐款人特質

NPO想釐清捐款人的面貌,需要掌握捐款人的哪些特徵?陳文良指出,捐款人的「世代差異」將是NPO可觀察的重要指標。NPO工作者可先將捐款人的資料依照年齡劃分,掌握哪個年齡段是組織的主要支持者,進而去分析不同世代支持者的特質。

陳文良舉例,以目前世代發展的情況觀察,1965至1980年出生的「X世代」,在台灣是接受戒嚴時期黨國教育的最後一代。因此在社會議題的思考上,可能會從較為保守的角度出發。到了1981年後的Y世代、Z世代,則在民主改革之後的環境成長,因而對於社會參與有更深的責任感,因此像環保、氣候變遷的倡議在此世代間便會獲得更高的支持度。

各世代之出生年代分界(圖/陳文良提供)

根據財富累積階段,制定「從小到老」的經營策略

除了從不同世代對議題的觀點找尋合適的支持者,各世代群眾的財富累積狀態,也是NPO在擬定支持者經營策略時須關注之處。陳文良說明,年輕世代位處生涯起點、薪水較低也無其他資產。此時的經營策略,便以小額捐款為主,養成捐款習慣,同時讓支持者認識組織。

隨著生涯階段的變化,組織可以估算捐款者的年歲是否能負擔大更多的捐款金額,進而主動向支持者說明其所關心的議題發展狀況,邀請對方提高捐款額度,同時也可透過舉辦捐款人定期聚會,邀集社會上具名望的人物,與捐款者相互對談,使捐款者可以透過行善累積社會人脈,也更願意成為大額捐款人。

資產累積期(圖/陳文良提供)

把握「金字塔頂端」的捐款者

當人們的財富累積到不同階段,支持者願意捐款的數目自然也會有所不同,因此經營NPO的捐款人,絕不能忽視的便是「金字塔頂端」的捐款層。陳文良解析,2000年後,西方國家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逐漸消失。但原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公益捐款數量卻不減反增。

細看其中原因,正是因為金字塔頂端的族群開始捐出大量財富,比如比爾蓋茨、巴菲特等,都願意捐出90%以上的資產。因此在西元2000年之後,金字塔頂端捐款人的開發,變成所有公益團體持續努力、且追加資源投資的新領域。

圖/ Pixabay @pexels

解讀數據背後的意義,讓「分眾行銷」更有力

NPO長年累積的捐款資料,正是讓組織能理解捐款人、擬定經營策略的寶庫,但多數組織卻未投入心力在「資料分析」之中。陳文良觀察,多數組織的捐款者資料,純粹僅用作「開收據、寄資料」中,當組織對捐款者不夠了解,捐款人也少有機會與組織互動。組織捐款規模自然便停滯不前。

面對有意精進募資技巧的組織,陳文良建議組織經營者可在整理捐款人資料後,參考各類商店推出各式不同的會員卡,那便是商人進行「分類、經營關係」的方式。以會員制的角度出發,透過分眾的方式,鼓勵不同特質的捐款人參與組織活動,進而深化支持者與組織間的連結,讓人願意從「捐收入」變成「捐資產」,成為一輩子都願意與組織互動、行善的支持者。

(核稿編輯:程士華)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