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到臺灣,「死亡咖啡館」要讓人們自在談生論死
正因為我們的死亡教育是迴避和忽略,我們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在親人臨終時不知道該如何給予適當的關懷,在親人過世後不知道該如何幫家人辦喪事,對喪葬禮俗完全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走過喪親悲傷。大多數臨終的人也在斷氣之前得不到親人最溫馨、最圓滿的祝福和送行。
正因為我們的死亡教育是迴避和忽略,我們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在親人臨終時不知道該如何給予適當的關懷,在親人過世後不知道該如何幫家人辦喪事,對喪葬禮俗完全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走過喪親悲傷。大多數臨終的人也在斷氣之前得不到親人最溫馨、最圓滿的祝福和送行。
你有想過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要怎麼走嗎?在疾病末期不做侵入性的無效治...
當天災人禍發生,不管是一個月前的尼泊爾大地震、或是敘利亞、葉門內戰,國際社會或救援組織紛紛投入資源展開人道救援。但對於資源如何分配的爭議,也會隨著救援時間的延展而產生辯論。災民所需要的短期物資、和災區需要的長期重建,兩種派別都各自有支持的論點。
英國牛津地方政府的報告指出,如果要終結長期露宿(entrenched rough sleeper)的問題,需要(1)密集的關懷(2)依個人需求給予輔導(3)帶領長期露宿者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例如當志工、培養健康的興趣等等)
在台灣,感染愛滋病的年齡逐漸下降,除了愛滋寶寶外,有患者在十幾二十歲時就感染了愛滋。NPOst 公益交流站在 5 月 28 日邀請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與臺大感染科的羅一鈞醫師來分享愛滋知識,他常年關注傳染疾病,曾經前往非洲觀察伊波拉(Ebola),並設立部落格〈心之谷〉推廣醫療知識。
一直以來,大家都有個心照不宣的默契,就是避免在病人或是長輩面前談論死亡與後事的處理。彷彿只要不說出口,人就不會死。但事實上,如果沒有辦法跟當事人確認心中真正的想法與心意,最後可能只會讓病人受到更多的、不必要的痛苦,也會讓家人跟親友無所適從,甚至可能因為對於後事處理意見不一致,而導致家庭失和。
我們一向認為男性在社會上比女性佔有優勢,各種需要援助的族群如「老弱婦孺」,其實說穿了幾乎等於「壯年男性以外的所有人」。不過壯年男性真的如此無堅不摧、不需要任何社會幫助嗎?如果加入經濟條件來考慮,貧窮男性的危機可能比貧窮女性來得更險峻。
男性傾向將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女性傾向將成功歸功於其他的外部因素。如果你問女性:「為什麼你的工作做的不錯?」,她們會回答:「因為有他人的幫助、因為自己幸運、或是因為自己努力。」但如果問男性一樣的問題,他們的回應會是:「因為我很強。」甚至奇怪你為什麼會問答案這麼顯而易見的問題。
由於1月23號三讀通過了《身心障礙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條文,讓導聾犬、肢體障礙犬也能夠如同導盲犬一樣進去公共場合,本文即是介紹在臺灣比較少見的這兩種犬類,說明她們的服務內容以及訓練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