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認識導盲犬?其實還有「導聾犬」、「肢體障礙犬」
立法院於 1 月 23 日 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 60 條、第 100 條條文修正,使導聾犬、肢體障礙輔助犬也能夠與導盲犬一樣,隨同身心障礙者進入各個公共場所或大眾運輸,並且無需收費。
還記得當時風靡台灣的電影《再見了,可魯》,拉不拉多犬可愛的模樣嗎?導盲犬多數選擇拉不拉多犬、黃金獵犬,或是兩種犬種交配生下來的「黃金拉拉」,因為導盲犬必須穩定的帶領盲人行走,而這兩種犬種性格溫和、聰明又不具攻擊性,是極為適合作為導盲犬的犬種。
但導盲犬需要經過三個時期的訓練,幼犬出生約二到四月左右方可開始受訓,首先到寄養家庭「社會化」,進行大小便、出門等等基礎訓練,長至一歲半左右回到訓練中心,由專業的訓練師進行身為盲人引導的特殊訓練,最後與配對的申請者一同生活,還須經過一至三個月的輔導期方可結訓,長達兩年半以上的訓練期,總共需花費約八十到一百萬元。
導盲犬工作到十二歲左右退休,這時候申請者的家屬可以優先收養,接著便是最初教導導盲犬社會化的寄養家庭,這也是為什麼在電影《再見了,可魯》中,可魯能夠回到最初的寄養家庭生活的緣故。
障礙輔助犬同樣選擇拉不拉多、黃金獵犬這樣的大型犬來做為輔助犬,因為體型龐大的他們才能夠幫助障礙者開門、平衡、拾物等日常所需的協助,溫和的個性也能夠讓障礙者感受到溫暖,不過目前台灣還沒有障礙輔助犬。
(2 月 12 日透過電訪屏科大工作犬訓練學校後更新:台灣的障礙輔助犬尚未正式上路服務,但屏科大工作犬訓練學校有兩隻已完成訓練的示範犬。遲到現在國內目前還沒有正式上路服務的肢體障礙犬,法條直到今年才通過是原因之一,而且大眾運輸、公共場合與工作場所不一定能夠接受輔助犬,因為大眾對於輔助犬與導聾犬的認知還不夠普及。
障礙輔助犬的犬種選擇依障礙者的需求而定,大型犬能夠幫助障礙者平衡、開門,而小型犬也能夠幫忙撿東西,障礙輔助犬的工作內容,也會依障礙者的需求微調。)
而台灣目前的導聾犬數量也非常少,只有二到三隻,對於犬種的要求也不如導盲犬嚴格,全台第一隻導聾犬愛莉(Ally)原本還是流浪犬。導聾犬的工作是協助聽障者辨別生活中的警訊聲,例如警鈴、門鈴等,只要警覺性高、聽覺佳的犬種都非常適合,目前除了愛莉之外,台灣的導聾犬還有柯基犬和西高地㹴犬。
導盲犬在台灣已經行之有年,也廣為大眾所知,致力於推廣導盲犬的台灣導盲犬協會還是國際輔助犬組織、國際導盲犬聯盟的會員,而導聾犬、肢體障礙輔助犬則有中華民國台灣協助犬協會的協助,屏東科技大學更設有工作犬訓練學校,開台灣導聾犬訓練之先河。
在去年(2014)五月由立委田秋堇提出法律修改至今,導聾犬、肢體障礙輔助犬終於進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範圍。因為聽障者外觀與一般人無異,導致導聾犬很容易被排拒在公共場合之外,現今修法完成,大眾也可以透過背心的顏色來辨認協助犬的用途:導盲犬工作時穿紅色背心,導聾犬是橘色,肢體障礙輔助犬則是黃色;希望社會也能對身心障礙者更加友善。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按讚,接受更多公益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