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大地震滿一個月,捐款要用在買泡麵還是蓋學校?
一個月前的尼泊爾大地震,你還記得嗎?
當天災人禍發生,不管是一個月前的尼泊爾大地震、或是敘利亞、葉門內戰,國際社會或救援組織紛紛投入資源展開人道救援。但對於資源如何分配的爭議,也會隨著救援時間的延展而產生辯論。災民所需要的短期物資、和災區需要的長期重建,兩種派別都各自有支持的論點。
短期救災 v.s. 長期重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
學校教育、建築復原、以及各種公共建設和住屋的重建,已經成為外界援助關注的發展重點。有鑑於世界銀行、地球高峰會和聯合國先後對永續發展的觀念推廣,使得國際上普遍將援助目標放在國家長期永續發展項目上。以援助國或援助組織為主導、甚至以外交目的為考量的官方發展援助,依舊在國際援助項目上有較長的焰勢。
不過,當地組織和救援小組認為,尼泊爾大地震中仍有許多高海拔災區承受餘震和豪雨的威脅,當地的短期應急物資仍然不足,卻難見國際援助上有更積極的回應。距首都加得滿都100公里遠滿目瘡痍的北方小鎮,「已經有整整一周沒有收到任何救援品了……」老婦人的一句話,道出了無數遙遠小鎮因聯外交通困難而面臨的窘境。
當外國援助選擇優先滿足「國家未來長期重建目標」上時,受助國家的主體性和當地的需求也將勢必被影響。該以「國際上普遍的長遠發展」還是「當地短期物資救濟」為主,來發揮應用這些資源,也是持續辯論中的爭議。不過即使將國家主體性擱置在一旁,長期重建的成效就真有保證嗎?
當年南亞大海嘯,印尼亞齊特區重建表現如何?
面對長期重建,國際救援組織是否有從經驗中學習成長?回憶十年前南亞大海嘯,劇烈衝擊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不論金錢或物資,一波波的國際援助來勢洶洶。
但回頭看當年受創嚴重的印尼北部亞齊省,卻發現一批批品質堪慮的道路、建築等公共設施,以及空有外殼、沒有內部設施、且無人居住的房屋。當時不少救援機構都急於花掉手中經費,在缺乏協調的情況匆匆興建這些房子。當年幾乎在海嘯中淹死的世界銀行官員杜德說,「當時有500多個救援組織在亞齊,有許多工作都是彼此重疊的。」
縱使外來援助資金希望側重於長期重建,執行單位的體質是否強健,都關乎尼泊爾能否在災後站起來、且站的穩。蓋出堅實穩固且符合當地人需求的住宅、設備能夠完整運作的學校、串連起這些建設的造橋鋪路,這些都關乎方向規劃和資源統整,大型救援組織是否已經從印尼亞齊災區在海嘯後學到一課,尼泊爾的 2015 年大地震後將是一次對大型救援組織的驗收時刻,後續的重建之路,反而需要更多外界的監督。
參考資料:
- UN: Donor Fatigue Hits Nepal One Month After Mega Earthquake
- Lives at risk as Nepal earthquake funding dries up
- 亞齊海嘯 救援單位是否考量了當地需求
- 印尼亞齊重建 路仍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