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犯罪率的族群特徵一向是社會上發生重大罪行時的關注焦點-犯人平常是否沉迷電玩?是否鮮少與人互動?著名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在 Facebook 專頁上分享日本法務省的實証研究:無差別殺人事件/(通り魔)的52個加害者年紀約在20-40歲之間,幾乎都是男性,無業或工作不穩定,有強烈的挫折感和自卑,沒有朋友,和家人不親近,部份有精神疾病,前科或吸毒。
我們一向認為男性在社會上比女性佔有優勢,各種需要援助的族群如「老弱婦孺」,其實說穿了幾乎等於「壯年男性以外的所有人」。不過壯年男性真的如此無堅不摧、不需要任何社會幫助嗎?經濟學人近日的一篇評論認為,如果加入經濟條件來考慮,貧窮男性的危機可能比貧窮女性來得更險峻。
在社會邊緣線,男性的入獄和自殺比例都比女性更高,在社會支持上也比女性較為疏離(例如親子關係),而在基礎教育上,男孩因為課業不及格而難以獲得成就感的問題,也比同年女孩顯著。專門扶助街友和單親媽媽的人安基金會曾經分析,社會上提供給弱勢女性(特別是育有孩子者)援助資源較多,而女性也較男性願意對外求援,因此街友圖譜仍以男性為主。
就業問題和家庭問題,一體兩面同時襲來
可以說在貧窮的世界裡,男性的處境其實比女性更棘手。特別是在富有國家中生存的貧窮男性,在就業方面,科技取代了大量勞動人力,然而女性轉入幼保和照護部門的機會多;從製造業失業的男性,卻往往從此沒有再獲得過一份正職。從 1979 年到 2013 年,美國的高中畢業男性的薪資水平下降了 21%,但相同條件的女性薪資卻微幅上升了 3%。約有五分之一的高中學歷的美國壯齡男性沒有工作。
就業上的困境也造成男性在擇偶上更大的困難。當女性傾向於選擇經濟能力更強健的男性作為伴侶,如果對方不但失業更在家無所事事、不協助打理家務,那麼對她們來說,找一個「豬一樣的隊友」還不如自己來。這就是問題所在-美國的失業男性花在家務和照顧家人身上的時間,是相同處境女性的一半,而他們也花更多時間在看電視等失意活動上。
一個男性若要成功成為家庭煮夫,不但需要自身意願的配合,也需要社會網絡的支持。關注女權的 Facebook 執行長 Sheryl Sandberg 曾分享,當她去幼兒園接自己的一雙兒女,卻發現其他母親們群聚一同談天說地,沒有人向旁邊孤身一人的爸爸搭話。
更多元的職業選擇,必須突破刻板性別印象
種種「男性和女性」的問題,也許更根本來自於我們對於男性和女性「可以做什麼」的樣貌都太有限。中產階級的男性已經開始學習介入更多家務和育幼,藍領男性也需要了解,許多「男人做的粗活」將越來越少,而擔任照護員或美髮師,並不會損及他們的男子氣慨。
要解決藍領的就業問題,當然不可免的會討論到技職教育的改革。事實上無論是男性女性,在課業上表現不佳並不意味理應撿「別人挑剩的工作」。在技職教育做得好的國家,例如德國,會提早鼓勵非學術型的學童轉進技職體系,但政策制定者不可忽視的是技職中不同工作的此消彼長:例如若製造業工廠持續外移、但人口老化帶來的居家照護人力需求大幅提高,那麼學校也必須隨之做出因應。回到前面所說,更重要的是減少這些工作的刻板性別印象,才能有效開拓男性女性在職業上的可能性。
學校過去對於兒童「過動」行為的壓制,也讓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成為師長眼中的「壞學生」,若能提供他們更充分的運動遊戲,而非關他們禁閉甚至服用過動藥物,會對課業成績中下的男孩帶來更順利的成長過程。而國中小也應該提昇男性教師的比例,讓學生認識到男生當老師就跟當消防員一樣稀鬆平常,也讓成長中的男孩在父親之外有其他可以參考的模仿對象。
本文並非要大家把失業男子都當成潛在罪犯,而是要正視社會與經濟型態的快速轉變會如何衝擊社會底層,更細緻的從不同性別討論能夠如何從職業教育和家庭分工,努力改善社會弱勢的處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