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浪人挑戰賽給我的感想:學生志願服務不該只有積分、競賽

0
photo credit: KayVee.INC via photopin cc

城市浪人挑戰賽是個希望參賽者突破舒適圈、勇敢流浪的挑戰賽,今年度的比賽中有個任務是任選一個立案的基金會去幫忙。這個任務看來簡單:只要去幫個忙,卻也因為我們是只要幫個忙而困難。這樣臨時性的短期志工對需要長期經營的組織而言往往弊大於利,而我們一開始透過政府的登記平台查找也不出所料:立案的非營利組織主要都傾向於招募能配合受訓與長期服務的志工。後來由於其他隊伍的經驗分享,我們才得知創世基金會有常態性招募短期志工,小則協助行政庶務、大則上街募發票,而聯絡也意外的快速,談好日期與時間就能前往服務。

約好的服務時段為周末早晨,同時段服務的還有五、六個學生,與十來個中老年人,大家做的都是簡易的庶務工作如貼信封的名條、折宣傳單等。服務的三個小時中,我們邊做邊與同桌的老人聊天,他們興奮地說著自己什麼時候來,又說誰誰誰更常來,甚至是像上班族一樣朝九晚五呢!熱情之餘他們也更希望學生能常來服務,有個奶奶就感慨的說:「之前有個年輕人常來啊!可是時數拿到之後,就不來了!沒看過他了!」

IMG_9303

在創世基金會做志工的情況

這位奶奶的話使我聯想到從前高中時,有志考醫科的同學在高二前就會找個暑假到醫院當義工拿時數(要是晚了在高三才去,怕會耽誤考試,也可能之後被面試教授責問是不是為了考試才去當義工!),搶時數的風潮造成當時地方上的大醫院志工數供不應求,開始受理登記當天凌晨兩三點,就會有急切的家長們到門口排隊,為的就是搶到最前面讓孩子能夠進急診室當義工!因為大家普遍認為在急診室的經驗是最能為備審資料加分的一項!當然為了維護醫療品質與公平性,有的醫院限制護專學生才能進急診室或採取抽籤,但暗地裡通融的例子也仍舊發生。

台灣的志願服務教育常常只知量化在一時的成績與時數,而沒有內化成長存的品行,導致年輕人往往是有目的的作服務,國高中時為了升學積分與備審資料、如今大學生有的著眼於聯誼性,有的如我們一樣參加挑戰賽。而話又說回來,如果志願服務教育做得好,使我們能自發服務,那麼服務怎麼又會被視為是突破舒適圈的一環?

將分數框架強行套入志願服務,雖然升學上積分審核較寬鬆不如其他學科錙銖必較,但也因此容易使年輕人只求有不求好,由上忽略傳遞志願服務本質,而下造成服務重量不重質,甚至造成服務汙染。當我們對服務有一定的素養時,短期志工對組織而言傷害就會減低,能更放心的被賦予責任;長期志工則能與組織更緊密結合,有心的人更容易找到服務的管道,組織也更容易招募真正有心的人,形成良性循環使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一同進步。

 

延伸閱讀:
1. NPOst評論:你聽過《志願服務法》嗎?
2. NPOst評論:未有任何了解就趕到現場「當志工」,結果社工只好忙著「服務志工」
3. NPOst專訪:希望NGO推動的公益事務,可在年輕人心中開出花朵|專訪外交部NGO國際事務會執行長牟華瑋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新資訊!

作者介紹

黃 云宣

剛成為實習新鮮人,平常喜歡注意沒人看到的小地方,喜歡想沒人想過的事情,喜歡做沒人嘗試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