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鎖新課綱「自主學習」之路 三團隊從體制外出招
文/劉彥良 108課綱上路後,「自主學習」規範正式納入課綱中。理想而言,學生可在彈性學習時間 [&h ... -
「節流」與「循環」 哪一個才是打造永續「食物鏈」的解方?
文/劉彥良 人與食物的連結,不僅止於餐桌上的美食,那些吃不完的、或是在料理過程中產生的廚餘, [&h ... -
熟齡就是「第二青春期」!網紅培訓、共學計畫 帶長者活出精彩下半場
文/劉彥良 台灣在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長者。當高齡 [&h ... -
【陳文良專欄】對社會「破壞性創新」 社福界缺了什麼?(下)
口述/陳文良|整理/劉彥良 上篇文章提及「社會創業家」,改變以往捐款思維,藉「公益創投」(V [&h ... -
【陳文良專欄】對社會「破壞性創新」 社福界缺了什麼?(上)
口述/陳文良|整理/劉彥良 這幾年來「社會創新」成了推動「社會變革」的顯學,在台灣的社會福利 [&h ... -
消弭聽損資訊落差 聽力師轉型當Youtuber,做聽損者的後盾
文/劉彥良 從早晨的鬧鐘開始,人們每天透過各種聲音,接收世界萬物的訊號。但你對「聽」這件事是 [&h ... -
不只是「非常律師」 社企淬煉自閉症友特質 讓微軟、樂高舉雙手歡迎
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編按:《非常律師禹英禑》近期熱映,掀起全球觀眾對自閉症的關注。現實生 [&h ... -
原來我就是野生的地方創生團隊!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特輯(一)
文/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為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成立地方創生分區輔導 [&h ... -
九成NPO都想創新? 潛在路徑與難題面面觀
文/程士華、劉彥良 根據最新調查,為了擴大服務量能等目標,台灣有九成以上的非營利組織(NPO [&h ... -
用農地連結社福 「綠社工」的在地實踐
文/翁嘉瑩 710客運從國道三號交流道駛出,來到桃園大溪。沿途是尋常的市郊風景,新舊建物交錯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