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ayo
「老師,你讓我知道,即使是小孩也能改變這個世界。」禮德旭 (Kids Leaducation)創辦人趙廷軒回想起自己參與 2017年的TFT在雲林的計畫,孩子在體驗課程後給予的回饋。這短短的一句話,是禮德旭 Kids Leaducation 創辦的初衷。
報章雜誌總看到「家長、老師對教改叫苦連天」 但都不會提到「孩子」的聲音
長年以來教育改革的推動歷程,培養與發展孩童核心能力的教案多元繽紛,時代的推進讓孩子們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與素養,對於「孩子需要什麼能力?」社會各界總是議論紛紛。
遺憾的是,台灣所加入的兒童權利公約(CRC)國家報告中,仍發現在兒童權利上,台灣有許多需要限期改善的面向。其中,台灣兒少代表的參與是其中重要的面向。雖然各縣市皆有建立相關機制,但青少年發聲能力與管道仍有限制,多半淪為形式上的會議。
社會對於兒少意見確實缺少理解。趙廷軒笑談:「你會在很多報章雜誌上看到『教改家長叫苦連天、老師叫苦連天』,但都不會提到『孩子叫苦連天』。」細究其原因,是因為整體社會對於兒少意見仍相較不友善,使得孩子不敢、不願意發表意見,即使眾人宣稱教育是一切基礎,但來自孩子的看法卻不是理所當然。「囡仔人有耳無嘴」的價值觀下,師長與孩子的關係經常停留在給予及接受的權力關係中。
建立內在領導力 運用知識也解決真實問題
但是,一套新的教育機制該著重什麼面向,才能讓孩子有機會發展出自己的聲音?趙廷軒認為,應該修正過往的教育想像,讓師長的角色更接近陪伴,並且讓孩子長出自己的「內在領導力」。趙廷軒提出四個重要的核心價值,即所謂的「4C」:Consciousness (自我覺察)、 Collaboration (溝通合作)、Creative design (創意設計)、embrace the Challenge (擁抱挑戰)。
在此核心架構下,趙廷軒與夥伴設計 PBL的專題導向學習,在教育現場不只是提供知識,而是創建一個情境,讓孩子們在實際操作中學習。
這種方法不但鼓勵孩子從問題中學習,還幫助他們發現如何使用資料和工具來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關鍵不只是提供與議題相關的知識,更是從過程中得到效能感,確實掌握運用知識的方式與素養。
從教室內到教室外 孩子學習的場域更全面地開展
趙廷軒分享,禮德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夥伴具有教育現場經驗,也積極與師資培訓系統中的年輕學生互動。
在創立初期,禮德旭舉辦多場校內活動,讓學校對於禮德旭的教案有理解與信任,近來更積極發展教師社群的陪伴,每月舉辦工作坊和老師進行互動與回饋,希望能將「老師與學生是夥伴關係」的概念做更多推廣。
從今年開始,禮德旭更將焦點放於教師外的場域。趙廷軒分享,除了校園環境外,教室外的社會也很需要聽見兒少聲音。趙廷軒分享,團隊夥伴列出不同的議題,希望能增加孩子們討論社會議題的機會。
從月經博物館到屏東客家鎮,禮德旭扮演著橋樑和課程設計的角色,分析並回饋NGO組織既有的活動,再進一步發揮創意、替議題量身打造教案;最後,邀請孩子直接操作並回饋想法。每一次的合作都是一場孩子與社會的對話,一次對自我與文化的探索。目前,禮德旭與七個正在推動議題的NGO組織合作開發教案,並預計於明年上線。
明日學校的多重可能 讓教育體制之間彼此更多對話交流
今年,禮德旭依然持續發展各式各樣的合作與教案,在社創中心的彈性下,也與其他新創團隊共同與業師團隊進行品牌定位建立的討論。
「我們使用『明日學校』的概念去讓大家理解禮德旭在做的事情。」也許就在不久的未來,學校已經不用以填鴨、服從權威的方式讓孩子取得知識,讓孩子得以發展出自己探索世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回到初衷,趙廷軒相信大人與孩子的夥伴關係,能打造出不同的學習體驗,並能讓孩子相信他們有能力說出自己的想法。對於禮德旭而言,持續建立與家長、老師的信任關係相當重要。
「不是批判既有教育體制,而是去對話。」帶著溫柔與堅定的態度,趙廷軒希望這樣的模式能成為未來教育關係中基本態度與想像,也期待繼續在各種教育關係中堅定這樣的陪伴關係。
責任編輯/程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