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隨時向捐款人更新受捐對象動態」、「既然捐了,就不要懷疑」

圖/@ Freepik

編按: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 4-6 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幫忙填問卷,或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我們將在您方便的時間訪問您,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ps. 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不為追究各種捐款人回饋或進行獨立報導,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

23 歲公務員

周小姐,23 歲,行政人員,公務機關,臺北地區,年收入約 60 萬

我的捐款行動主要是受到媽媽的影響,她認為行有餘力時必須幫助別人,對她來說,錢一直留在身邊也沒有用,倒不如捐助需要的人,我自己滿認同媽媽這樣的看法。而我因為自己養貓的關係,平常會比較常關注跟動物相關的議題與捐款對象。

我現在捐款主要是捐給流浪動物相關的協會,之前也有捐過 TNR 協會(流浪貓絕育計畫協會),以及一些不固定的貓狗社團,這些社團會在網路上張貼他們救援流浪動物(主要是貓狗)的過程,表明接受各方捐款用來支付醫療與照護費用,我看到也會捐助;另外,像流浪動物協會的網站上也會販售一些寵物用品,表示售出金額的其中一部分會捐出,我因此也會在上面購買一些貓罐頭、貓砂給家裡的 3 隻貓咪。

之前捐款給流浪動物協會的時候,是以信用卡綁定的方式扣款,每個月 500 元,我綁定了一年,因為定期定額的捐款令我感到有些負擔,因此停止這樣的捐助方式,現在則是看到有特別需求時會捐助,金額也不一定,通常一次是 300-500 元。

圖/Zoltan Tasi @ Unsplash

更早之前我還有認養家扶中心來自吉爾吉斯的兒童,也是為期一年,一個月 700 元,當時捐款單會寄到家中來,就去便利商店繳納。我記得是去年開始決定認養兒童,那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因為看了與兒童收養相關的電影《漫漫回家路》深受感動而開始捐助。後來因為有點經濟負擔而停止捐款,其實關於是否停止捐助我猶豫了很久,感覺對那位小朋友很抱歉,而組織也必須另外尋求認養者(參考: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因為不認同公益組織而停止捐款,會害我長期捐助的孩童斷炊嗎?),不過,好在家扶非常的親切,也沒有為難我。

我在學生時期比較沒有餘裕捐款,不過若平時在路上看到銷售日常用品的輪椅街賣者,我就會多少買一些,例如抹布、衛生紙等,雖然曾經有一些關於街賣者的負面消息,但我若特別看到老人或是肢障者就不會想要懷疑,既然要購買、捐助了,就不要懷疑。(參考:【活動現場】巨輪協會陳安宗:「這 15 分鐘,是我用 10 多年換來的。」

圖/jannoon028 @ Freepik

我沒有參加過捐款組織籌辦的活動,不過,之前認養小朋友的時候倒是會收到組織寄來信件,上面是關於我認養的小朋友的近況與照片,我看了覺得很開心,他們總是很可愛,也覺得我有幫助到他們。如果之後經濟能比較有餘裕的狀況下,我會考慮認養國內的兒童。

另外,如果有認養會的話我可能會想要參加,我也很喜歡小朋友,大學時期我也曾經到國小擔任了 2 年的志工,每個星期固定去 2、3 天陪伴小朋友,或是辦一些活動,我認為參加認養會可以直接見到捐款對象,感覺也比較踏實。

我認為一個組織最重要的、也能博取我的信任的是必須時常更新捐款對象的動態,並且有熱忱,持續有在做事。身為一個捐款人,我可以藉此知道善款的去向,例如貓狗社團會定期報告受救援動物的後續狀況,或是像家扶會寄給我小朋友的狀況,這樣也會讓我覺得捐出去的錢是值得的,另一方面也會覺得感動。

圖/MI PHAM @ Unsplash

60 歲服務業從業人員

祥鷹,60 歲,服務業,桃園地區,年收入大約 120 萬

我的捐款對象很多元,必較固定捐款的是臺北的天主教修女會,因為裡面有我的老師,還有慈濟與家扶基金會。我認為我沒有時間與體力可以付出行善,所以能力還夠,我便選擇捐款。

我最早的捐款是從出社會以後開始,那時我透過家扶基金會認養國外兒童,一直以來都認養一位,目前我認養的孩子來自中南美洲的宏都拉斯,一個月平均下來大概 800 多元,現在都還有持續認養,已經超過 20 年了。之前我認養的孩子已經成年了,現在則認養一位年紀較小的兒童。

家扶中心也頒過感謝狀給我,不過參與頒獎典禮必須上臺接受表揚,我並沒有去,我傾向低調行善。其他機構的捐助金額則不太一定,最少都會以萬元為單位。

圖/Les Anderson @ Unsplash

我捐款沒有特別為了什麼目的,就是想說做善事,基於我們有能力就去幫忙的心態。對我來說,捐款也從未形成負擔,都是有能力、自己過得去才進行捐款,也沒有考慮很多。有時候我以現金捐助善款,有時候劃撥完成。

我有想過增加認養的兒童,目前還沒有真正實行,我透過電話向家扶申請國內認養,查找捐款者的編號後就可以排隊認養,現在還沒有等到,等排到的時候會接收到通知。國外就比較不需要排隊,國外太多需要協助的對象了。

我認養的孩子會在一些特定的節日寫信給我,比如說聖誕節,信中他們會報告個人與家庭近況,也會說使用善款做了哪些事情,例如買球鞋等。我沒有參加過捐款團體或組織的活動,比較喜歡低調過日子。我最近剛收到認養孩子寄來的聖誕卡片,從照片可以知道他長得比較大了,也覺得我們真的有幫到忙。

圖/Aaron Burden @ Unsplash

如果有機會和受我捐助的孩子見面,我會視距離而定,像家扶有找過我去國外見見我的認養對象,不過實在太遠了;如果因為我認養國內小朋友,家扶邀請我參與相見歡活動的話,我會參加!我不排斥與捐款對象見面,只要距離我可以接受就好。

我沒有看過組織或機構的財務報表,我覺得是「信任」。像是家扶基金會對我們也很坦白,他們明說善款的 10% 要作為行政/人事費用,這些我可以認同,替非營利組織工作,使捐款能更為順利交到需求方的手中,寄信、電話、人力等都會需要經費。

慈濟則是捐款者可以指定善款的流向,通常有醫療、教育、國際援助等,我通常針對項目輪流捐助,像是今年捐給醫療項、明年就捐教育項。

我最在意的是一個團體有沒有真的將善款用在該用的地方,我大多透過報章雜誌來接收組織的相關訊息,慈濟願意跨越宗教藩籬協助各地有需求的人,不分宗教與國籍,這種精神很令我感佩。之前關於慈濟的負面新聞並沒有影響我的捐款意願,我想那只是少數人的問題。

2013 年,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慈濟志工前往重災區萊特省奧莫克市發放慈濟祝福金(慰問金)及生活物資圖/中華民國外交部 @ flickr, CC BY-NC-ND 2.0

54 歲家庭主婦

陳素敏,54 歲,維修服務業,家管/會計,彰化員林市,年收入 0 元

我捐款過的組織滿多的,最早是從孩子還小、大約 20 多年前開始,捐助給蘭嶼「蘭恩文教基金會」還有聯合勸募,這 2 個組織現在都沒有捐了,捐給聯勸是因為不知道要將善款捐往哪個單位,而剛好看到聯勸的廣告,便相信聯勸能將善款進行合理的分配,因此捐助聯勸後來因為 2 個年紀差距不大的孩子漸漸長大,需要生活費與學費,家裡的開銷因此變大,便沒有繼續捐款蘭恩與聯勸。

我也有捐過創世基金會,其他則是剛好看到有什麼需要就會捐一下;而為期最久的、也是最定期捐助的就是慈濟,大概捐了已經有 20 年了,我是以 2 個女兒的名義捐款的,一人一次 100 元,金額不大,沒什麼負擔,通常慈濟的師姐會到家中向我收取現金。

圖/中華民國外交部 @ flickr, CC BY-NC-ND 2.0

其他不定期不定額的捐款我也都有持續進行,現在滿多單位會說明自己的需求,也都有申請政府的勸募字號,只要我的經濟能力許可,也能認同組織的需求,就會捐助,有時候幾千塊,像是彰化的喜樂小兒麻痺關懷協會,現在正在籌募資金蓋庇護所,因為資金缺乏,他們曾舉辦募款餐會,我有去參加,那時我便用女兒們的名義捐了幾百元。通常我的捐獻方式是看組織,如果可以使用信用卡或是傳真劃撥我就會使用,對我來說這樣比較方便,不用出門排隊。

有時候捐款也看機緣,像上次我們家維修飲水機的客戶剛好是彰化的聖家啟智中心,剛好知道他們想要籌備陪伴學童的活動,但是缺乏經費,我就和一些讀書會的好姐妹合捐了 1 萬元;當初會捐給小兒麻痺基金會也是因為家中有兒麻親戚,對這個議題特別有感觸。陌生的團體則多半會看情形,看他們有什麼需要、是什麼樣的形式(金錢、物資等)而捐。

圖/@ Freepik

以前資訊比較不發達的時代,都是透過報紙知道哪邊有善款的需求,也比較多個人在報紙上面分享自己的故事,說明募款緣由,我看到的時候就會寄個 1000、2000 元過去;現在比較少個人募款,多是藉由團體發聲,我也有捐過家扶基金會,家扶就在我們家附近,前幾次因為一些機緣經過家扶,就也都會捐個 1000 元。

我自己參與救國團的真善美聯誼會已經 20 年,最近這幾年也會到安養中心關懷失智老人,我的朋友會剪頭髮,就到安養院義剪,我們則是去協助、安撫或是攙扶,也會跟安養中心的長輩聊天、帶動氣氛,我們也會以會費捐助一些日常用品,像是紙尿布,或是方便咀嚼的布丁等。

圖/@ Freepik

雖然我有捐助慈濟,不過我完全沒有參加過慈濟的活動,我傾向以我自己長期參與的團體為重心,和一些熟稔的朋友一同關懷需要協助的人。我沒有看過慈濟的財務報表,我女兒有告訴我,她認為前陣子慈濟的負面新聞影響了慈濟的信譽,我想我捐助的金額也不是很大,平常也能看見慈濟在一些急難場合盡心盡力,我們不及他們的一點點,因此出錢協助,我還是願意相信。

目前的捐款沒有讓我感到負擔,若我覺得負擔的時候就不捐,生活必須保有一些經濟餘裕,若不小心有必要的額外支出便可以挪用,因此我也認為,組織收受這些得來不易的善款,就必須要用在刀口上,這是我在乎的事情。

57 歲服務業從業人員

王中斌,57 歲,服務業,桃園市,年收入不便透露

我之前曾經捐款給慈濟、創世基金會,現在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持續捐款給賀寶芙家庭基金會。創世基金會我原先就沒有固定捐款,而停止捐助慈濟則是因為之前發生一連串的負面事件,讓我不想再繼續捐款。

我捐款給賀寶芙家庭基金會已經有 5、6 年了,他們會每個月從我的賀寶芙銷售薪水中直接扣款,一個月扣 100 元美元(約臺幣 2920 元)。每一個人可以自由選擇捐獻與否,並勾選 10 元到 100 美元不等的金額,如果想要停止捐助隨時可以停止。未來,我會持續捐款,而且我還希望能夠逐年提高捐助金額。

我們捐助的款項通常會由美國總公司彙整後分配,捐助對象包括孤兒院;在臺灣的話,則會捐助給偏鄉小學,目前已經捐助過 3 所,分別是 2008 年開始捐助的弘化育幼院、2013 年開始的花蓮富源國小,以及 2014 年的高雄衫林國小,其中弘化育幼院已經停止捐助,捐助內容包括協助修整學習環境等。

圖/Feliphe Schiarolli @ Unsplash

我也有參與賀寶芙之家陪伴偏鄉小學的活動,主要是傳遞一些營養觀念給孩子們,以及陪伴這些偏鄉的孩子,但也不能太常去,因為這些活動都是利用課餘或是團體活動時間,小朋友與學校還是都要以課業為主。臺灣的偏鄉相較城市仍是比較貧窮,參加活動可以讓我看到我的捐獻是值得的,小朋友因此有一些均衡營養的觀念,生活得比較健康;再加上其實來來去去在偏鄉提供關懷的團體很多,若碰到時隔多日還記得我、會特地來跟我互動的小朋友,我就覺得特別感動。

我認為捐款能夠固定、長期,能細水長流比較好,這樣比較能夠紮實的提供一些幫助。像之前臺南大地震,許多個人也好、單位也好,他們的捐款大量湧入災難現場,以急難救助捐款來說,我其實擁有很多捐款管道,這時我會傾向選擇聯合勸募,請他們將善款做適當的分配,也許不能非常及時的提供幫助,但未經妥善策畫的盲目捐款也常常使金錢與資源過剩。人們真的很有愛心,可是針對單一事件的捐款,我仍然不是很熱衷。


延伸閱讀:

【捐款人想什麼?】「公益組織對捐款人差別待遇,即便是 5 元也不想捐!」

【捐款人想什麼?】「虧待員工的組織,怎麼關心別人?」、「充分告知與資訊公開,沒看到財報也會支持」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募款像一場遠距離戀愛,如何讓捐款人保有熱情?

作者介紹

黃愉婷

曾任 NPOst 編輯。 八年級生。社會學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