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因為不認同公益組織而停止捐款,會害我長期捐助的孩童斷炊嗎?

0
兒童們在 unicef 設立的水點用杯子裝滿水。圖片來源/https://goo.gl/UfM2Jo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內心戲很多的贊助人:

阿北,我有長期贊助一個慈善團體,協助非洲某國的小孩,可是最近這個慈善團體產生一些勞資問題,影響我對這個團體的信心,所以想換成另一家的贊助計畫。可是我支持的小孩還沒滿 18 歲,如果我斷掉贊助,他們會不會直接就這樣斷了一個小孩的費用?我不知道到底對小孩的影響有多大?

絕不冷眼看戲的褚阿北:

首先,我覺得你的觀念很讚。但是,你捐款的組織值得贊助嗎?

你的每一筆錢,都是對組織的投票

評估一個 NGO,不能只看他們的計畫本身,也要看組織領導者的觀念有沒有反映在組織內部(所以「宗旨」不是隨便寫好看的),比如對待內部員工的方式,有沒有符合公平正義的精神? 一個組織內部管理有問題,但計畫本身沒有問題,可不可以終止贊助?當然可以,隨時可以,而且應該要這麼做,這樣組織才會知道行動(或缺乏行動)必有後果,而贊助者就是消費者,消費者當然可以用他們的鈔票來投票,在 NGO 的情形,就是用贊助來投贊成票,或是用拒絕贊助、終止贊助來投反對票

接著,我們來談學童贊助的問題。

現在早就不是贊助個人的時代了,為什麼你會不知道?

一個進行配對贊助的 NGO,有義務讓潛在贊助人和贊助人知道,他們的錢是怎麼用的。一個好的組織,會清楚透明的告訴你:

「你的錢其實不是『直接』給小孩喔,你的錢是給 NGO,NGO 把募來的款項,拿出一定比例去給特定的社區,社區拿去用在社區裡的特定小孩身上,你看到一張臉孔,覺得這一個小孩是你贊助的,其實只是一種行銷手法,讓你購買一種人性化、溫暖的感覺。

圖片來源/https://goo.gl/plLC0b

國際上有規模的組織,如今都已經改成社區整體經費贊助,配對贊助人與被贊助人,如今只是一種行銷的形式,不反映實質的經費運用方式。還用老式實質一對一配對的,通常只存在於一些小型的獨立計畫中,尤其是教會,但是規模都相當小。

你捐助的這個組織,如果合作的對象是當地的教會,確實有可能配合教會用傳統配對的方法,但如果合作的對象是當地的 NGO,那就會是社區的發展基金,不會「直接」給予小孩。

你所捐助的組織在當地的合作對象屬於哪一種,必須直接詢問。因為一個組織可能在不同的國家因為不同的合作對象而採取不同的贊助方式。

然而,既然你還會有這樣的疑問,顯然這個 NGO 並沒有做好教育工作,讓你知道贊助計畫確實的運作方法。

詳細說明善款運用方式,是組織的責任

我基於好奇,隨機檢查了幾個進行國際兒童贊助計畫的組織,「拯救兒童」(Save the Children)有在其官網的 Q&A 中強調贊助人跟被贊助人或機構沒有契約關係可以隨時終止,但沒有確實說明被贊助者會不會受到影響。

英國的「ActionAid」則有進一步的說明,告訴贊助人 80% 的捐款會被用在直接幫助孩童,另外 20%會用在支持公立學校教育跟募款成本,而且這些錢是給整體社區運用的,不是直接給特定的孩子。

⋯⋯我們的孩童贊助計畫是在 1970 年代開始的,那時候贊助特定孩子買書、買學校制服,還有學用品,但是這些年下來,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幫助孩子的家庭或是他們所在的社區,這樣的贊助其實沒有辦法真的幫助這些孩子進步多少。

所以我們的兒童贊助計畫進展成以永續的方式長期幫助社區,讓他們能夠享有乾淨的用水、醫療、農業計畫、就業計畫,或是在沒有學校的鄉下成立教育中心⋯⋯(ActionAid)

但很多其他的贊助組織,連贊助可以隨時取消,或贊助計畫早已經不是在贊助個人這件事情,在網站的計畫介紹中不是隻字未提,就是含含糊糊。甚至我也有聽說想要取消贊助的時候,組織的「客服專員」會百般刁難,用威脅的方式警告如果停止捐款就會傷害被贊助的孩童,甚至拒絕贊助人停止贊助等,是相當低劣的作法

當一個贊助者想要決定贊助哪一個組織的時候,不妨到組織網站上仔細閱讀,確認組織對於計畫的贊助方式跟取消贊助的結果有公開透明的說明,如果含糊其詞,甚至完全沒有說明的話,以我個人的觀點,這就是一個不值得贊助的組織

ActionAid 2005 年的「Get On Board」計畫。圖片來源/https://goo.gl/hcJNNj

一對一的直接贊助滿足了自己,但未必最符合需求

以個人配對的方式決定贊助與否,這樣的組織還是存在的,因為有些贊助人占有欲很強,想要感受到被贊助的兒童是「我的孩子」。

在這種機制中,一旦贊助人停止贊助以後,可能會有 3 種最常見的情形。

第 1 種是被贊助者因為「已經被贊助過了」,因此會被放到待贊助名單的最後面,把機會讓給從未被贊助過的孩子。如果他想要再被「重新贊助」(responsored),通常要花一年的時間,也可能從此就不會再配對到贊助人。

第 2 種情形是,如果被贊助的孩子年紀已經比較大了,比如說組織規定贊助年紀到 16 歲,他被停止贊助的時候 15 歲,因為只有不到一年就要從贊助計畫中「畢業」,且「配對」這件事從立案到成功,通常要耗時一年,因此就會直接從待贊助名單上被移除,不會再去幫這個年紀比較大的被贊助人找捐款者。

2 種結果都不大完美。但這樣古老的一對一配對方式之所以存在,不能夠完全怪組織,其實也是反映贊助人的期望,如果贊助人希望每個學期都能看到自己贊助的孩子進步,就必須個人配對,才能讓贊助人有「感覺」,這種顯然已經不合乎時代的贊助方式,只好一直繼續錯下去。

伊拉克的學校教室有透過 UNICEF 接受資助的蹤跡。圖片來源/UNICEF 官方網站

第 3 種情形,則是被贊助人其實不會受捐款停止的影響,會繼續受到贊助,組織會以自身編列的預算繼續資助孩童,但不會主動告知捐款人這件事。

如果你不認同這樣一對一的配對方式,或是覺得這樣的配對很矯情,你可以轉變觀念,不要占有欲那麼強,拘泥著非要看到「我的孩子」的照片跟信不可,不妨考慮贊助真正有效果的整體社區型發展計畫,比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底下的 Global Parent 計畫等,或者捐給專門協助阿富汗或印度等國家裡,低薪的公立學校老師,讓這些老師能夠得到合理的薪水,衣食無憂、放心教學。

幫助孩子的方式其實非常多,就像 ActionAid 說的,只幫助小孩,沒有幫助家長、老師和社區,小孩能進步的空間非常有限;直接幫助孩子,反而是效果比較差的方法。放下贊助人的執著,被幫助的人,或許能夠過得比較好。

作者介紹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