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裡缺席的非行少年(一):從職業教育開啟的修復之路

文/黎育如

「這裡像紅綠燈,紅燈休息,綠燈再往前走。」在車水馬龍的台北大同區巷弄中,一個名為未來咖啡的地方,不但是供人歇腳的空間,對於許多人生失序的少年而言,這裡像是一個暫緩腳步的十字路口。

未來咖啡是由更生少年關懷協會設立的中繼職場,專門接收由社工或保護官轉介而來的少年,當多數同年齡的同儕在學校教室上課,少年們的學習場域置換到了離社會現實更近的咖啡廳,踏入在教育歷程中看似重要,但卻時常被忽略的「探索」階段。

圖/少年阿宏考取飲調證照後的感恩分享會(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明亮的吧檯燈光、充滿彩繪的空間、用餐時段的尖峰人潮,與一般台北熱區的咖啡廳無異,這裡就是少年們的工作空間。平時會有六個少年負責內外場的工作,由店長、主廚帶領,同時也有實習社工與少年一起工作。然而,過去一整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未來咖啡實際招收到的少年不如預期,有時參與排班的僅剩實習社工,原來是因為少了一個過去主要收學生的來源──少觀所。

跟黑道大哥搶人!致力成為少年的支柱

「孩子一出來,我們會去招待第一餐接風餐。我們就在法院外面等,看見黑頭車來。孩子不會選跟媽媽回家,是選跟大哥走,我們等於就是在跟黑道大哥搶人…..」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說他們很努力抓住少年出觀所後半年的「黃金救援」時期,在這段期間內少年若穩定生活,再觸法機率就會降低。

從家庭與正規教育體制保護網跌落的少年,生命的歸屬感早已飄忽不定,此時在少觀所內建立起的人際連結,就像是一個個飄忽靈魂的停靠彼岸。少觀所內少年們都熟知的「616」、開庭也跟法官說之後要去的「616」,就是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代稱。每周他們都會帶著志工進少觀所,除了帶課程與活動之外,更貼近少年的生活,給予真實的連結與陪伴。

圖/少年觀護所懇親會(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陳彥君說他們帶的活動內容,大部分著重在生命教育與情感教育。少觀所就像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學校,停滯在此的少年,學著面對從外面世界帶進來的難解家庭議題、或與另一半變質的情感關係、乃至觀所內的同儕壓力。616的志工們帶著自己的生命經驗,傾聽他們並交換想法,提供一對一式的輔導。

雖然在少觀所,看似不自由,但在踏實的陪伴之下,卻讓少年們開始探尋另一種「修復」的自由,正也是少年在正規教育體系中尋求不到的自由。

「少觀所的輔導量能其實有限,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孩子,所以這時候建立起的關係以及關懷,就會特別被記住。」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就服員蘇郁鈞在未來咖啡輔導來自少觀所的學生,她觀察到在少觀所內建立起的關係,是讓少年在出來之後還願意來求助的關鍵。未來咖啡甚至是在少年反覆出入觀所之後,都還會第一個想起的地方。

招牌上沒有「更生」兩字的未來咖啡,一個撕下刻板印象標籤的空間,成為承接少年返回現實世界的緩衝區。

撕下壞孩子的標籤 重新看見少年樣貌

但遭逢疫情,蘇郁鈞說去年少了固定進少觀所的機會,多數反而是從保護官轉介的個案。由於這類少年原先與協會並未有連結,加上年紀普遍落在15、16歲,相對重視關係的連結,所以在面試時就會意興闌珊,不利之後在未來咖啡的發展規劃。

未來咖啡其實相當重視規則,通過六天職訓的學生會正式進入工作場域,固定時間上班、內訓,有些少年要配合社工驗尿、儲蓄等等,如果是出自於「非自願」的被保護官分派到這裡,自然無法順利走完全程。

蘇郁鈞和另一名就服員郭育綺回憶起至今服務過的個案,模樣相當多元,有人清楚人生方向;有人半推半就勉強走完全程;或有人在半路就折返。太多議題一起落在少年的肩上,即使是當下沒有走到終點,他們也不會輕易被定義為「壞孩子」。

圖/負責內場工作的少年小白(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蘇郁鈞說很多面向的服務並不會當下馬上見效,未來咖啡並不只是一個工作場域,更重視教育的帶領,像是職場態度的學習,更深層連結到根本的人際應對,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再用暴力或令人難解的方式回應。

在教育體系中失聲的少年

「這些是學校比較沒有教到的…..」是陳彥君、蘇郁鈞、郭育綺常常相互呼應的觀察。在重視學科發展的正規教育體系中,這群少年的人際需求確實較少被重視。

圖/生少年關懷協會於觀護所內舉辦營隊,輔導少年的人際互動(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郭育綺說許多少年甚至是國中肄業,在最需要開始學習情緒辨識、探索自我的階段,他們就已經在體制中缺席,缺乏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又接觸到不一樣的生活圈文化,自然就會形成令一般人不解的刻板模樣。

身為最常與少年接觸的就服員,深感教育體系的輔導太過單一,因為學校須同時面對很多學生,最後只能大數化的看待每個學生。「沒有人好好聽我說過話」這是他們與少年會談時,最常接收到的沉痛描述。對於許多缺乏支持的少年來說,學校是最後的希望,但當所有的困境都被輕描淡寫、稀鬆平常的看待,就是把少年推向邊緣之時。


延伸閱讀:

在教室裡缺席的非行少年(二):難行的職涯路,輔導成功的個案究竟有多少?

在教室裡缺席的非行少年(三):無以為家,在看不見的教育死角中掙扎

在教室裡缺席的非行少年(四):重建關係的連結,在教育路上不再失根與失聲

黎 育如

NPOst採訪編輯。一個喜歡說故事也還在找自己的人,穿著政治外交與新聞專業的武裝,善感與良善的活著,始終深信溫柔且堅定的凝視,方能看見社會的真實。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