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Σ教育=?】「勇敢迷失」──在尼泊爾走出長期教育之路,漂向更遠的土壤重新扎根/專訪遠山呼喚林子鈞(下)
編按:NPOdcast聽挺好故事EP03邀請遠山呼喚的創辦人林子鈞,分享在尼泊爾進行長期教育服務的經驗與觀察,更深刻的用自身視角回應在台灣的教育歷程。究竟教育之於發展中國家的核心議題是什麼?我們來自教育資源豐富之地──台灣,看見偏遠之地的教育荒漠長出希望之果後,能如何再思考教育之於永續發展的意義?
訪談/黎育如。文字/陳冠儒
扶植當地,更讓其自立更生──當地委員會的創建過程
遠山的規模慢慢擴大後,各校校長竟從遠處騎重機來拜訪。隨著案例愈來愈多,林子鈞就知道是時候要用更全面的方式來看待整個區域,開啟了他們和更多社區及政府的連結。林子鈞表示,在尼泊爾跟政府溝通是非常困難的事,除了當地的地緣政治,政府跟國際組織的關係長期下來也已定型,他們習慣收一筆錢,然後幫對方完成案子。往往變成當地政府為了讓國際組織看到成果,反而不顧當地人的需求。
林子鈞分享遠山和政府的溝通策略:「我們在跟當地政府的時候都還是由下往上的溝通,去聯合學校校長跟當地政府提案。社區也是,我們找到家長的組織,把這些網絡找出來,用這些網絡跟政府溝通,這樣就讓政府比較瞭解當地人想要甚麼。」為了避免專案內容不符當地利益,因此始終強調下到上的溝通模式,後來更促使一個更完善的組織形成。
舉「校車計畫」為例,是一次大規模的合作案。政府負責添購校車,學校管理司機和停車位,社區則要了解站點要設在哪邊。執行這個三方合作案的過程中,遠山成立了當地的「校車委員會」,讓三方推派代表定期溝通。後來這個組織慢慢茁壯,已不只是委員會,成了當地第一個教育聯盟。也是從這個專案開始,因為這些過往的溝通過程和信任基礎,案子都能順利到市政府,是當地的一大突破。
走出尼泊爾以後呢?「耘海計畫」開啟未來更多趟旅程
歷時六年,遠山在尼泊爾建立起的教育制度,提供的經濟環境已經逐漸穩定。在尼泊爾之外等待著他們的,是在去年開始推動的大型專案──「耘海計畫」,讓更多人帶著與遠山相同的精神,前往更多地區服務。
但令人好奇的是,遠山為何要離開?為什麼不留在尼泊爾就好?林子鈞起初也認為教育要深化,必須在同個地區蹲點夠久。但這個觀念在2018年,他們試圖從尼泊爾第一震央拓展服務到第二震央的過程中有了新體悟。
第二震央是一個叫吉里鎮的山城。「兩個地區差異非常大,到第二個地區會覺得好像出國了。人種、文化、語言、居住型態、飲食、氣候都不同,會有種錯覺像在新國家服務的感覺。」林子鈞回憶。那時遠山面臨高難度的挑戰,卻也在適應過程中,服務模式不斷調整而更能深化。例如,營養午餐專案在廓爾喀可以讓中央廚房做。到了吉里鎮,每間學校都相隔極遠,不可能送餐,遠山只好把中央廚房拆成福利社。另外購買食材的條件在兩地也有很大不同,但克服這些困難讓他們有許多收穫,林子鈞表示:「過程裡我們真的更了解怎麼讓小孩吃到營養均衡的食物,如何領導學校管理,這並不是我們留在廓爾喀就能學到的,讓我們知道教育的深化有一部分還是在於把教育丟到一個陌生的地區,讓他重新扎根看看會不會成功,這會讓我們整體的教育變得更穩固。」
遠山推出「耘海計畫」,預計培訓各國的年輕領袖來創辦NGO,打造一間「亞洲NGO人才學校。去年10月開始招募,共有30組青年參加,最後他們選出7組來自越南、緬甸、印尼、柬埔寨等四個國家的人才。目前剛結束第一輪培訓,等培訓真正結束,這些青年團隊就必須交出一份真正的執行企劃,經過遠山審核後,就會給予第一筆執行基金,最後各個團隊就能去要服務的地區獨立做好專案。
除了耘海計畫,遠山更著手與企業的緊密合作,以拓展服務規模。林子鈞坦言,讓企業加入是現階段最大挑戰,也是接下來要面對的。在尼泊爾服務時較難讓台灣企業有意願加入,畢竟是遙遠地區,也很少台灣企業在尼泊爾扎根。然而遠山希望讓「耘海計畫」變成一個亞洲的跨國合作,形成更大的網絡,期待未來能跟企業做專案。林子鈞亦透露,年底遠山就會跟微熱山丘開啟「營養教育基金」的合作案,想募集一筆基金支持未來培訓的NGO,讓他們在做教育的時候不用再擔心小孩餓肚子。
回台灣給大學生的內心話:學習「浪費時間」
走到今天的規模,難以想像遠山起初只是大學社團;更令人訝異的,是林子鈞在大二的年紀就開始走出闖蕩,並堅持到底。早在幾年前他就觀察到一件很矛盾的事:當他跟台灣人說,他們透過長期教育可以讓當地人有更多人生的選擇,大家都會同意他,但反觀台灣的狀況時他自問:「我們有透過教育得到更多選擇嗎?」,「從小到大我們沒有被鼓勵尋找自己的熱情,還有怎麼堅持。」林子鈞說。
因此,每次他到大學演講都很想跟學生說,在大學要學會怎麼「浪費時間」──也就是,去探索自己沒有把握做好的事。
林子鈞認為,升學考試培養出台灣學生「害怕犯錯」的本性,但真正重要的,是花時間探索自我。「事業是一種你做得成功,但不會想繼續做的事情;可是我們應該去找志業──就是可能前幾次會做得很爛,但會繼續做的事。」林子鈞鼓勵大學生好好地迷惘,呼應他在今年的新書《與其麻木前進,不如勇敢迷失》中寫到的「青春不是拿來賭的。年輕的優勢才不是時間多,容錯率高,籌碼無限。而是動機單純、目標專一,思想框架尚未成形。」
尼泊爾的經驗讓林子鈞深信教育的重要性,也做出了令人感動的成績。但同時間,當教育體制完善到讓人過於安逸,或許就該回頭思考教育的意義,以及自己的需求是甚麼?如同遠山呼喚和廓爾喀人,一步步踏實地探索出最合適的未來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