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影響力最大化:資金來源必須多元,異業合作必須長期/社會企業金融論壇報導(下)

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活動名稱:社會企業金融論壇【資金挹注協助社企成長】、【商業合作擴大影響力

日期:11/27(一)

時間: 9:00-17:00

地點:臺北市南京東路 3 段 133 號 (臺北威斯汀六福皇宮 B3 永樂殿)

主辦單位:中華開發金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院、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生態綠

 

11 月 27 日於六福皇宮舉行的社會企業金融論壇,是為臺灣第一場聚焦於金融相關議題的社企論壇,強力支援此場活動的余宛如曾於 2006 年成立臺灣首家倡導公平貿易的社會企業「生態綠」,並帶領生態綠於 2013 年上創櫃板。現任立委的她對這場臺灣社企領域空前的論壇表示樂觀且期待:「希望這一場論壇,可以開啟大家對於社會企業議題、社會企業生態系的探索,展開更多的對話。

社企金融論壇前半場邀請到多位國際獎者,以「完善社企籌資環境──全球趨勢與經驗」為題,分別分享了英國、歐洲、亞州等地的社企輔導經驗,盼臺灣社企領域能以此作為發展社會企業的他山之石(參考:影響力投資必須有耐心、敢於承擔風險,並且允許失敗/社會企業金融論壇報導(上));

此外,來自香港、資深的社企參與者馬錦華也以豐厚的香港經驗,明確且有力的指出可供臺灣借鑑之處,並且有層次的說明社企發展不同階段所需要的支持,使參與社企的創業家、投資者、政府等皆可尋得俐落切入的角度;而其他臺灣社企領域的專家學者,如輔大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中華開發金控開發創新加速基金總經理郭大經等,也積極提出自己的見解,共同活化社會企業的未來。(參考:打造完善籌資管道的社企生態系,政府參與刻不容緩/社會企業金融論壇報導(中)

社企要處理的問題,格局應超越國界

論壇壓軸安排 2 場工作坊,分別以「資金挹注協助社企成長」,以及「商業合作擴大影響力」為焦點,聚集了不同世代的社會企業創辦人、主流企業家、創投者以及學者,共同集思廣益,繪製未來臺灣社會企業可能長成的樣子,並且在這之中,找尋各自的位置。

作為第 1 場工作坊的主持人,众社會企業創辦人林崇偉一開始便澆了觀眾一桶冷水:「也許大家以為這場工作坊是要創業者討論如何獲得創投的青睞,而與創投交涉又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事實上並不是。」他帶領大家回想上午場的國際講座,發現經驗豐厚的社企先鋒及其任職的團隊,並不僅以自身國家為參與範疇,不只是投資自己國家的社會企業,為什麼呢?

林崇偉進一步說道,如果將格局放大一點來看,社會企業所要處理的問題,不單單是自己國家的困境:「不管是能源、環境永續、社會福利、弱勢照顧等 ,事實上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林崇偉藉此提醒,若各種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無法獲得所需要的養分,也就是說,無法在制度面、實驗創新面、投資面等層面得到滋養,「那麼自然而然的,這些機會就會流動到其他區域。」

林崇偉。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企業與社會必須更多溝通

活水社企投資開發(以下簡稱活水社投)總經理陳一強,同時也是組織共同創辦人。陳一強於 2007 年離開原本工作了 10 多年的管理顧問公司,加入臺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若水國際」 ,2011 年離開若水的他,仍然想以創投的方式支持社會企業,因此於 2014 年和工作夥伴共同創立活水社投,希望能夠以自身的經驗人脈,為臺灣社會企業建構完整的生態系:「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連接社會創業家與主流企業。

活水社投也在今年(2017)6 月籌設「活水貳影響力投資公司」(活水 2 號基金),和以支持個人的活水社投較不一樣的是,活水 2 號基金以「機構」為主要協助對象,「我們希望藉此長期的支持社會創業家。」陳一強認為,社會創業家有潛力成為臺灣未來的領袖,「現在的很多衝突都來自社會與企業間的對立,社會運動者不了解企業主,企業主也不了解社會有什麼樣的議題。」他期待,社會企業能作為這 2 者的平衡,因此,活水社投也不斷的搭建起理解與合作的橋樑。

陳一強。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資金籌措與財務管理能力成為關鍵

鮮乳坊共同創辦人兼營運長郭哲佑則是在成為社會企業創辦者後,方深知資金穩定投入的重要性,社會企業若能爭取多元的資金來源,巧妙運用可實踐更多可能。以鮮乳坊為例,首先,鮮乳坊光是群眾募資便已經成功運作 2 次,第一次時屆 2014 年食安風暴,2015 年 1 月鮮乳坊便透過 flyingV 以「白色的力量:自己的牛奶自己救」發起募資,2 個月下來約 5000 人參與活動,募得資金約 608 萬;第 2 次則在鮮乳坊滿週年時推出,再次集結眾人之力認養第 2 座牧場──嘉明牧場,成功達到 13 萬罐的門檻,「這 2 次群眾募資都使我們啟動生產,不管是印刷開版、建立倉儲,或是擁有了第一桶金。」郭哲佑說。

鮮乳坊以公平貿易的方式向酪農收購鮮奶,單一牧場生產,最後將收入盈餘成立一筆「社會回饋金」,投入 2 件事情:第一是大型動物獸醫師的人才復育,每一年派出相當多的獸醫系學生到產地實習,給予學生第一步認識牧場的工作,甚至擁有工作機會;第二則是進行偏鄉回饋,支持的對象包括棒球隊、育幼院等,也在 2015 年八仙事件與 2016 年初發生臺南大地震時,第一時間搭起全臺送鮮奶的活動。

郭哲佑補充說明,鮮乳坊向小農收購鮮乳,每個月結一次帳,但這批鮮乳放上通路販售後,鮮乳坊卻需要等 2-3 個月後才能跟通路結帳。這中間的帳款落差,換算下來等於每賣一罐鮮奶,必須先準備 3-4 罐鮮奶的錢來等待結帳週期,「當下我們雖然撐下去了,但開始發現資金的籌措至關重要。」

郭哲佑。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中介角色不只解決資金問題,還必須連結資源

守護天使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守護天使」)協助新創事業、公益組織發展,透過天使投資並且積極推動社會影響力投資。其總經理林銘遠認為,社會企業不單單為了解決社會不平等的各種議題而存在:「我個人認為社會企業是一項新的嘗試,用商業、消費的方法解決了過去非營利組織沒有效率、資金滯貸的問題。」和朋友一同成立守護天使的林銘遠說道,他們不會著重在「社會企業」字面上的迷思,評估投資還是得看社會企業本身的「行為」:「或許你可以透過登記將『社會企業』放進公司行號的名字,但組織也不會因為叫做社會企業而變成社會企業。」

對林銘遠來說,守護天使在社會企業相關發展上的角色是資源連結,並且以投資、評審、參與以及諮詢服務為主要行動,積極的作為社企創業家、投資者、鄰近社區以及政府之間資源連接的橋樑,前後評估超過 600 件社企案,投資了 3 家社企。針對投資,林銘遠不諱言的說,他認為公益創投還是有一些捐款的意味在,「但我們還是要回到『投資」的角度。」許多人談要協助社會企業解決「資金」問題,林銘遠則認為,創業家透過協商來轉化觀念的技巧也很重要,要讓投資者能從新創的思維角度來提供協助,「也許 3、5 年都是沒賺錢的光景,但創業家必須證明,他可以利用獨到的方法來賺錢,藉此吸引投資進場。」

林銘遠。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林銘遠也說,若要期待社企不再有資金上的困難,必須要突破現況:「我有一個方法,是聯合多個社企一同達到『產業化』(industrialization)。」產業化簡單而言即是市場化,林銘遠認為這可以使資金與人才都願意進來,串接各種社會資源便不是難事,社企也更能夠永續的自給自足。

因應外部風險與挑戰,挖掘新的夥伴關係

談到社會企業與主流企業的商業合作,六福旅遊集團營運執行長莊豐如坦言,社會企業這個概念對主流企業來說還是有點模糊,她甚至也不知道怎麼使薄弱的交流有更進一步的突破。然而,餐飲營收占企業總營收大概 4 成的六福旅遊集團,面臨人人聞之色變的食安風暴,一樣不得不研擬對策,這也成為莊豐如與其團隊接觸社會企業的開端。

為了找尋安全食材,使自家的品牌能夠受到穩定的信任,莊豐如尋得友善生產的小農與合作社,「慢慢接觸後,我們發覺,與其用我們的方式來宣傳我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不如邀請相關業者來支持我們,一起提倡食安,效果更顯著。」莊豐如認為,食品安全也能是個機會,例如六福採用小農、合作社的產品,而小農得以進駐大型企業,一同把關食物安全,「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莊豐如。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臺北 101 董事長周德宇則指出臺北 101 與六福旅遊集團的相異之處:「101 餐飲的部分我們沒有控制或採購權,但還是有從旁積極『促成』的可能性。」這個促成的經驗,周德宇指的是「讓公平貿易進入 101 的茶水間」。為此,身為房東的臺北 101,誠懇的挨家挨戶敲租戶的門,敲了 5 年,直到 2016 年取得美國綠建築協會(the U.S.Green Building)難度最高的綠建築認證,終換得租戶對臺北 101 實踐環保的信任,使得臺北 101 順利達成任務。致力於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相關的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黃正忠也補充,每天進出臺北 101 的租戶與消費者多不勝數,「如果 101 沒有擔任促進的角色,可能很多事情都不會發生。」

周德宇。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中介者整合資源,讓企業資源滿足弱勢需求

而在社會企業端,成立於 2011 年的鄰鄉良食專門服務企業團體,為組織量身訂做、發展與在地農產品相關的企業社會責任,也為小農找到長期且穩定的銷售方式。譚景文為鄰鄉良食的創辦人,他期待資源能夠透過鄰鄉良食重新分配,「我希望透過我們的專業,引導企業的資源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包括友善環境的生產者或弱勢族群。

鄰鄉良食的合作型態包括配合企業營運需求,協助連結小規模或在地生產者;以及為企業安排適合的產業來滿足需求,或是舉辦社會回饋活動,「每家社會企業的性質不太一樣,鄰鄉良食會在其中加入創新元素」。譚景文也認為,唯有長期、穩定的合作,才能有效提升社企的競爭力,讓企業的資源穩穩的落在小型生產者或弱勢團體手中。

譚景文。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長期且持續性的合作,方能發揮深遠影響力

最後,談及對社會企業以及主流企業未來的期待,莊豐如企盼能達到社企與主流企業的資訊對稱,可能的話,莊豐如期望社企與企業的交流能發展出「社區互動」的行為,「像臺灣的旅遊業已經進入到深度旅遊階段,六福集團在不同的地點都有營運,我們特別希望渡假旅館可以與當地結合,活化在地社區。」

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而回到社會企業,譚景文表示,臺灣社企的規模相較主流企業市場小很多,不太能看到社企之間的團結合作,實在可惜。舉例而言,專精鮮奶製作的鮮乳坊可以與供應蔬菜、稻米等的社企合作,進入國中小,成為團膳供應方,提供安心的食材,「大家都有故事和想法,能不能討論更多合作的可能?」譚景文說,進到主流市場,社會的影響力方可變大。

對於企業,譚景文希望社企與企業交涉時,應該保持長期且持續的互相合作,而非僅僅是一次性的購買。如此一來,不論對誰來說,都能有顯著的改變發生。


延伸閱讀:

影響力投資必須有耐心、敢於承擔風險,並且允許失敗/社會企業金融論壇報導(上)

打造完善籌資管道的社企生態系,政府參與刻不容緩/社會企業金融論壇報導(中)

社會企業正熱門的影響力投資,是否會犧牲弱勢者?

作者介紹

黃愉婷

曾任 NPOst 編輯。 八年級生。社會學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