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投資必須有耐心、敢於承擔風險,並且允許失敗/社會企業金融論壇報導(上)

活動名稱:社會企業金融論壇【完善社企籌資環境──全球趨勢與經驗】

日期:11/27(一)

時間: 9:00-17:00

地點:臺北市南京東路 3 段 133 號 (臺北威斯汀六福皇宮 B3 永樂殿)

主辦單位:中華開發金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院、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生態綠

 

帶領臺灣第一家社會企業「生態綠」上創櫃板、也是現任立委的余宛如領銜舉辦臺灣首場以社會企業融資議題為核心的論壇──社會企業金融論壇,於 11 月 27 日假六福皇宮舉行。其中,以「完善社企籌資環境──全球趨勢與經驗」為題的國際講座,邀請來自各國的社會企業先鋒,遠道而來分享國際資訊,並促進交流,期望使陷於膠著的臺灣社企融資環境有抒展的可能。

英國:鼓勵社企營利之餘,以法令穩固社會價值核心

首先,由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ncil)的全球社企專案經理 Tristan Ace 打頭陣,Tristan 在發展專業擁有超過 12 年的經驗,曾經於緬甸創立當地民主化後的第一家社會企業,現於英國文化協會管理由歐盟、世界銀行贊助的無數個專案。

英國文化協會項目管理經理 Tristan Ace。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發揮項目管理專長、周遊中歐、東歐、亞洲、非洲等地區投入各地社企專案的 Tristan,以「英國的社會企業發展經驗」為講座核心,談及全球領導人於 2015 年共同簽署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t Goals,SDGs),強調必須嚴肅看待全球經濟不平衡所導致的問題,並將之視為挑戰,「若希望達到平衡的目標,我們必須共同面對。」

「根據 Social Enterprise UK(SEUK)的資料顯示,英國目前約有 7 萬家社企,雇用超過 100 萬人,並且對英國經濟有 240 億英鎊(約 9725 億臺幣)的貢獻。」Tristan 說,與此同時,英國的「社會價值法」(Social Value Act)在 2012 年獲得跨黨派的支持,2013 年初正式生效。此法為捍衛社會價值而生,主張公部門採購、委外不能只看價格與利益,應維護社會價值;此外,英國也提供社會投資減免,鼓勵各方共同挹注、經營社會企業,「社企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賺錢,打開新的市場、回到商業,並讓社區發展出方法追求利潤。」

社企必須超越政治光譜,獲得跨黨派的支持

英國社企近年來有效改善人們的生活,創造弱勢的機會與價值,並且多與中小企業有良好的合作,因此也創造許多利潤,有 25% 的社會企業於 3 年內創立,50% 持續推出新的產品與服務。此外,英國社企也重視並包容多元文化,41% 的組織由女性領導、3% 由黑人與亞洲人領導,40% 的領導者則是身障工作者,69% 支持弱勢,且 44% 雇用弱勢員工。

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Tristan 曾於受訪時表示,社會企業必須作為社會 3 大部門──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的中介角色。特別在公民社會方面,社企要能賦權社群,並且互為夥伴。Tristan 舉了一個中外馳名的例子──大誌(The Big Issue)(參考:為什麼有人寧願買《The Big Issue》,不願買口香糖?),大誌於 1991 年在英國創立,2010 年由大智文化取得授權後創刊。作為一家社會企業,大誌提供街友工作機會,販售之餘,透過較為和緩的倡議,同時讓大家認知到社區所面臨的挑戰。

此外,談到社企在公部門所扮演的角色,Tristan 認為社企要能傳遞公共服務、扶持政府政策,「社企要攻打到前線,盡可能的提供經濟解決方案,並且得到不同政黨的支持。」社企要在公部門發揮真正的作用,必須能超越政治光譜,獲得跨政黨的支持,讓政府知道,社企所提出的創意性解決方案,可以滋養經濟、使其成長,並且輔導公部門改革,同時獲得大眾與媒體關注。

圖/Tristan Ace 提供

政府法規確保社企利潤,有效捍衛社群利益

而社企能穩定發展,也必須倚賴健全的法規政策。英國公部門的社企改造歷史遠比臺灣久,自 1997 年英國工黨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在他的首場政策演說中提出支持社會企業的想法開始,到 2005 年,英國政府為社會企業量身打造「社區利益公司法規」(Couumunity Interest Company Regularions),確保嶄新的公司型態「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ies,簡稱 CIC)的成立與運作有法可循。

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CIC 有 2 大特色,其一是鎖定公司的財富與任務,確保 CIC 所擁有的資產貢獻於對社會良善的事物上;其二是「支付限制」(payment limitations),這項限制適用於股東與金融家的股息與利息支付上,一方面允許股東與投資者擁有利潤,另一方面確保 CIC 所關注之社群的利益。

而具規模、資金的企業部門則專門瞄準特定市場,以創新方式達到利益最大化,在這方面,Tristan 認為可以透過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這項金融工具,邀請資本市場協助政府投資社會公益組織,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影響力投資者,必須對社企有耐心

而談到影響力投資,Opes Impact Fund 執行總經理與共同創辦人 Elena Casolari 強調,影響力介於「單純捐贈」與「著重個人利益而進行的投資」之間,旨在對社會環境產生正面的影響,同時也能有金融上的回饋。Elena 同時也表示,在歐洲,社會企業也扮演著不容小覷的角色,社企占了整體歐洲企業的 10%,並且雇用了 100 多萬人,相當於整個歐洲 6% 的受雇者。

Opes Impact Fund 執行總經理與共同創辦人 Elena Casolari。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Opes Impact Fund 致力於支持東非和印度地區社會企業的發展,Elean 深知早期的社企普遍很難尋找到技巧良好、深諳該組織文化的投資者,這些社企需要非常多的支持,不僅是財務金融上的援助,也包括技術、文化方面的協力。Opes Impact Fund 便與這些社企共同面對挑戰,幫忙找到有彈性、有耐心的資金投入,而社會企業方必須花長時間溝通,並且擴充能力。

這些豐厚的實務經驗也成為 Opes Impact Fund 的調查資料,經過 2 年的研究,他們發現,社會創業家與投資者之間的期待有著顯著的歧異,比如投資回報的時間點、融資工具的彈性與否等。「我們認知到,影響力投資的主要投資者往往期待第一天就得到回饋,並且期待投資安全無虞,這是不可能的。」Elena 呼籲,如果要做為一個社會影響力的投資者,就必須懷有社會影響的使命,不能總是想到財務上的回饋,「必須對社企有耐心。」

Opes Impact Fund 的成果遍佈全球。圖/Elena Casolari 提供

亞洲社企的挑戰:不喜歡承擔風險、女性難以發揮

亞洲公益創投聯盟(Asia Venture Philanthropy Network,簡稱 AVPN)執行長 Naina Batra 在驚艷於英國與歐洲的社會企業對整體社會舉足輕重的貢獻之餘,則帶領現場環顧公益創投在亞洲的現況與發展。AVPN 作為一個平臺,連結了不同型態的投資者與資金,共同支持社會企業家,創造最大的社會影響力,其創新模式成功串聯了來自亞太地區、超過 380 個會員。Naina 說道,對 AVPN 來說,他們感興趣的不單單是政策或投資者,而是社企必須對整個社會更加公平,且對社會經濟環境要有長遠、良善的影響。

圖/Naina Batra 提供

放眼亞洲,Naina 提到亞太地區所面臨的挑戰:「2015 年開始推行的 SDGs,對亞洲來說意義為何?如果要接近 SDGs 目標,社會資金便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綜觀上圖,深色地區為主要經濟體,淺色地區則是近來社會經濟才逐漸興起的地區,評判標準除了金融數字的消長,還包括該地區的政策框架,以及不同的融資方式,「可以看到深色地區如新加坡、香港有比較多的社會企業,如果其他地區想要迎頭趕上,挑戰有哪些?」

Naina 提到,除了印度,亞洲 14 個經濟體的共同特性就是不喜歡承擔風險,但是投資社會企業所要承擔的風險卻頗高,使得社企在亞洲不易獲得融資。此外,亞洲的女姓創業家也難以進入金融市場。Naina 強調,亞太地需必須看見這些困境,想方設法吸引更多創業家滋養社會企業,例如國際性的投資者、發展機構以及在地投資者的共同合作。

AVPN 執行長 Naina Batra。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影響力投資的新趨勢:落實 SDGs

政府在社會經濟領域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角色。」Naina 提及,政府推行好的政策可以鼓勵投資者在社會企業發展的早期便進場,然而,亞太地區普遍的挑戰是對社企沒有明確的定義,「社企要營利嗎?要專注在社會影響層面嗎?或是投資報酬也很重要呢?這關乎投資者想不想投資。」如 Elena 所言,對社會企業早期發展階段的投資必須有耐心、願意承擔低回報,若欲吸引投資者,政府必須施行明確的法案,使投資者有其他的回饋,如稅務優惠,以提升社企的存活率。

Naina 也提到,在亞洲,超級富裕者往往由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為其全方位的管理財務,使其資產能順利傳承、保值,而這也成為社會影響力投資的多元來源之一,近年來不斷增加中,這種關注環境、社會以及治理的責任型投資(Responsible Investment)正在成為社會影響力的主流市場力量。此外,「我們也看到一個趨勢:投資者開始要求他們的投資必須達到 SDGs 目標。」社會企業需要永續、更為活躍的投資,就必須把握這樣的趨勢脈動,適時調整。

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阿育王:嚴格的評選標準,允許失敗

首次來臺、擔綱壓軸的 Fernanda Mijangos 來自全球最大的社會企業支持組織「阿育王基金會」(Ashoka Foundation),於組織中擔任全球投資與輔導經理的 Fernanda 闡述對社會企業的期待:「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世界,我們要創建一個生態系統來改變世界。」阿育王支持社會創業家,並且允許失敗,鼓舞社會創業家在失敗中學習,將失敗視作調整的機會。

阿育王基金會於 1981 年創立,致力於培力社會企業,每年投入數千萬美元扶植社企,至今超過 90% 的社企達到創業目標,甚至超過一半的社企促使國家政策的改變,而這都倚賴阿育王嚴苛的評選標準。

阿育王基金會全球投資與輔導經理的 Fernanda Mijangos。圖/余宛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互動地圖。圖/Fernanda Mijangos

阿育王在不同國家,透過人脈,面談社會創業家,並且針對上百個面談繪製「互動地圖」(如上圖),這之中包含工作、性別等資料,而後再進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創業家的身分,接著進一步尋求有潛力的合作夥伴,促使他們幫助這些創業家在自己的國家建構穩健的社會企業,以期擴大社會創業家的商業能力與社會影響力。

Fernanda 深信,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可以使不同國家的社會創業家、政府、合作夥伴進行密切的溝通,並且協助社會創業家建構系統性的創業結構,如此一來,有了經費、技術與國家政策的支持,財務便已不是最大的難處。好的連結能使其會員透過協助找到永續經營的方法和資源,實現改變社會的可能。


延伸閱讀:

打造完善籌資管道的社企生態系,政府參與刻不容緩/社會企業金融論壇(中)

社會影響力最大化:資金來源必須多元,異業合作必須長期/社會企業金融論壇報導(下)

余孟勳專欄/在針尖上起舞:社會企業的概念與現實

阿育王基金會首次來臺,社企金融論壇星光閃耀

黃愉婷

曾任 NPOst 編輯。 八年級生。社會學學徒。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