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講座:讓 90 歲的老人教 80 歲的老人如何變老

0
(圖片取自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在台灣,有一群人類學家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卻常不知道人類學知識大大有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希望發掘出運用人類學知識和力量的各行各業專業人才。而在 12 月 5 日舉辦的這場三小時左右的論壇,便帶領大家探討面對逐漸變老的社會,人類學可以發揮那些效益。

劉欣怡分享:蘭嶼達悟老人住居現象迷思與照護挑戰。

在蘭嶼這座小島,老人照護遇到了哪些問題?

講者和我們分享她採用人類學民族誌的研究方法,包括蹲點、參與式觀察、田野調查,發現了屬於達悟族老人的思維模式,為什麼他們拒絕志工提供各種居家照顧服務?只希望志工來跟他們聊聊天就好?

Ma pa kae bo so ka nen sos pa。意思是,你家沒有孩子了,所以才讓人來照顧。這句話是說,如果老人讓志工(外人)照顧自己,就是對不起自己的孩子,是詛咒自己的孩子已經不在的意思。因此不願意接受服務的老人家,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接受服務的老人,也會留一項重要的照顧工作,因為那是要留著給孩子做的。

從長者的生活脈絡了解其拒絕的理由後,志工組織也就能在服務前先和長者的家屬溝通,比如舉辦家屬座談會等方式,這樣的解決方法或許簡單,但卻是得來不易的結論。

林承毅分享:在老人安養機構裡做田野,人類學研究方法與服務創新

帶領學生進入台灣知名養生村,進行住民的使用者研究,找出銀髮族的需求洞見,希望帶給養生村新的想法,帶來新嘗試,提供住民創新的服務。

講者提到,許多長者都是進到機構後,由年輕醫生告訴他們什麼是老,老了該怎麼做,但如果未來我們能讓90歲的老人教80歲的老人、讓 80 歲的老人教 70 歲的老人什麼是老,更能讓他們不再惶恐。

雖然 MABOW 沒有任何人類學的先備知識,但藉由兩位講者在高齡實務領域的經驗分享,我們也學到好多好多,原來人類學不是歷史課本裡深奧的知識,其實在我們與長者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就已付諸實踐了。

而且從長者的「生命脈絡」去了解他,比起單純透過一次兩次的接觸能來得更為全面,這也是為何許多志工訓練都會強調第一步「建立關係」的重要性,讓長者願意信任我們,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服務,是每位從事老人工作的人都該謹記在心的!

2014-12-05 20.07.50 (1)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好資訊!

作者介紹

瑪帛科技

我們致力於滿足長輩心理的需求,透過瑪帛金孫視訊關懷服務,期待能給予長輩人性化的陪伴與關心,與長輩共享一段溫馨時光。(官網:http://www.mabo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