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雙眼,卻打開心眼──城市浪人挑戰賽的「盲人與啞巴」體驗
「盲人與啞巴」是一項對我來說體會很深的任務,由三個人組成一個團隊,我與其中一人分別扮演盲人與啞巴、第三人則擔任守護者守護盲人與啞巴,以免發生危險。當我在人來人往的捷運站前把圍巾當成眼罩蒙住眼睛時,我心想:「這應該是我做過最瘋狂的事了吧!」
「盲人與啞巴」是一項對我來說體會很深的任務,由三個人組成一個團隊,我與其中一人分別扮演盲人與啞巴、第三人則擔任守護者守護盲人與啞巴,以免發生危險。當我在人來人往的捷運站前把圍巾當成眼罩蒙住眼睛時,我心想:「這應該是我做過最瘋狂的事了吧!」
劉文祥今年三十五歲,是一位視障者。先天眼睛弱視、後天因視神經萎縮成為全盲者。大學畢業後,先在按摩院工作,之後由朋友介紹參加視障者家長協會開設的鋼琴調音課程。現在則由協會安排,在各學校從事鋼琴調音的服務。許多視障者畢業後進入按摩院工作,但視障者家長協會認為他們的職業可以更多元化,因此投入許多時間和心血培養視障者鋼琴調音師。未來希望能將視障者調音服務更深入社會,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視障者調音服務。
「看不見的展( Invisible Exhibition )」― Niewidzialna Wystawa ,躍上 TripAdvisor 的波蘭必看景點第二名,參觀者在館內看不見任何東西,只能依聽導員指示摸索前進。作者「摸」過浴室、客廳,甚至穿過模擬的大馬路與森林,展場導覽員正是熟悉黑暗的視障朋友。透過體驗視障生活,我們可以重新思索,如何為他們打造一個更友善的城市。
歧視與分類並不完全相同,歧視帶來了惡意相向,分類則創造了冷漠以對。有趣的狀況是,我們所熟悉的歧視,常常發生在所謂的「弱勢族群」身上;而分類,卻和對方是否弱勢不一定有關。
雖然失去視力,但他可以從嗅覺、味覺、觸覺等角度介紹房子給客戶,例如從進入大門開始,感覺這棟樓房是否潮濕,空氣是否流通,樓梯高低好不好走,「我曾爬過樓梯好走的,爬四樓像爬三樓,這是公寓的優點;有些挑高四米二的公寓樓梯很高,爬起來就很累。」接著,走進房子可以感覺客廳寬不寬、是否有霉味,「有一種氣味你一聞就知道很久沒人住了,」至於房子的高度他會用手杖丈量,往上一頂就知道有多高。
生活中常發生很多需要突然記下來的事情,以免自己忘記,黃色的便利貼是我們暫時記事情的小幫手。但眼睛看不見的盲人,該怎麼記下事情,防止自己忘記呢?葉銘杰想出點記事的設計概念就是盲人專用的便利貼,讓盲人也能無障礙地記下事情。使用上方便容易,只要用手把浮凸的顆粒按下 ,點記事上凹凸的顆粒就可以為盲人記下事情了。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積極招募「文字稿二次校對」的夥伴,主要協助將團隊成員的成品更加完整,除了再次確認某些不容易聽清楚的段落是否謄打正確外,透過錯別字的回饋,你將能幫助輸入中文字常有同音異字困擾的視覺障礙者,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
我們很好奇,一般民眾也有其他運動設施可以使用,為甚麼要來這裡?原來這裡有兩個很重要的誘因,第一個誘因是,裡面的設備真的很好;第二個誘因是,這裡的費用比其他單位便宜,所以一般民眾願意來。如此,身心障礙者就有機會跟一般民眾接觸了。
2006年許哲誠從奧地利返回台灣,心情卻跌入谷底,與出國前的意氣風發形成強烈對比。他封閉自己,長達兩年時間幾乎足不出戶,原因在於他「沒畢業」。返台後,許哲誠身心俱疲,對前途感到一片茫然,他學業不成功,辜負很多贊助單位(慈濟、扶輪社、行天宮)的託付;家人也很洩氣,「為什麼這小小的關卡都撐不下去?」
過去兩年,我負責的「生活EYE美學」閱讀推廣體驗活動,每一個場次都必須根據當年度選書主題,從台灣各個角落尋找合適的地點來舉行。這項活動結合了「作家說書」和「情境體驗」兩件事情,請哪位作家來分享哪一本書、哪個地方有跟這本書情境相似的體驗、體驗有不有趣、交通方不方便、尤其是會不會花太多錢……等等,一個挨著一個的問題,牽一髮就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