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設計一場閱讀體驗活動,讓我與視障朋友一起重溫台南老家回憶

文/鄭維婷

搬個小凳子,會讓你想起什麼?

想起媽媽拿著洗衣板坐在浴室刷衣服的情景、想起小時候每逢節慶廟裡拉起白色布幕播放蚊子電影、還是想起家人朋友聚在門前烤肉的香氣?具體的動作或物品,很容易勾勒出抽象的感動與回憶,搬個小凳子,來聽故事,這一個故事,同樣關於感動與回憶。

過去兩年,我負責的「生活EYE美學」閱讀推廣體驗活動,每一個場次都必須根據當年度選書主題,從台灣各個角落尋找合適的地點來舉行。這項活動結合了「作家說書」和「情境體驗」兩件事情,請哪位作家來分享哪一本書、哪個地方有跟這本書情境相似的體驗、體驗有不有趣、交通方不方便、尤其是會不會花太多錢……等等,一個挨著一個的問題,牽一髮就動全身。

光是選地點,就夠讓我們抓破頭了,緊接而來的還有場勘(有時候還不只勘一次)、洽談、修改、定案,最終化為一則活動訊息,呈現在大家眼前。

如果你曾經讀過這系列的活動訊息,可能會發現,每一場的活動流程似乎大同小異。實際上呢,辦活動很像拍戲,電視機裡出場的先後和錄影棚內拍攝的順序從來沒有關係,看起來主題相同的劇情,背後通常有完全不一樣的花絮。

去年,其中一場活動決定在台南舉辦,最初只是因為,之前南部場次都選在高雄。這並不表示我們的選擇過程是很隨意的,台南本身就是一座文化豐盛的城市,隨著越來越多創意湧入「老」地方,連我這個在台南長大的孩子,都覺得現在的府城,充滿探索不完的樂趣,要在這裡尋找素材,應該是件容易的事。

我唯一沒有計算到的,是遇見王浩一老師之後的連串巧合。

我們蒐集了一些描述府城歷史或台南文化的書,其中一本便是王浩一老師著作的《漫遊府城:舊城老街裡的新靈魂》。生長在老街的我,家門前的巷子靜靜的排著六七間矮房,跟那些熱鬧擁擠的老街相比,顯得有點淒冷,卻有著獨特的吸引力。王浩一老師的文字,同樣擁有一種溫暖的魅力,讀著讀著,突然發現,我家的舊房子,竟被王浩一老師寫進了書裡!無法掩飾激動的心情,我幾乎喊出聲音,這下子,我當然非邀請到他不可了。

為了一己之私邀請作家來說書是玩笑話,我仔細研究過王浩一老師的講座,當然要確保他是個也很會說故事的作家,才能讓視障朋友們聽得開心。第一次與他本人碰面,他笑得很「台南」,好像住在你家隔壁、平常缺了茶米油鹽醬醋茶都可以去拜託他的鄰居一樣。對笑容印象深刻,是因為,王浩一老師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也不是文史工作相關背景出身,會這麼的「台南」,都是出自於對這個城市無可救藥的愛,這是很多台南孩子像我,自嘆不如的。

是來談活動的,我們當然繞著正題轉。老師說,一開始收到我的邀請時,只想著,支持支持公益,也好吧!但在瞭解整個活動的初衷和視障朋友的閱讀方式之後,他驚訝:「哇,結果是我大開眼界了呀!」稍稍收起親切的笑容,老師謹慎地與我們溝通活動內容,不僅主動說要準備反清復明的茯苓糕來請大家吃,知道我們是兩天一夜的行程,還關心著我們晚餐帶大家上哪吃?隔天去哪裡走走?明明是受邀的說書貴賓,卻毫無架子地加入了籌備小組。

「老師,您在這本書裡第265頁寫的清水寺老屋,是我家喔!」正題談完了,我吐出這句話。鼓起很大勇氣,不是因為對老師太過敬畏,而是,近鄉情怯。

我在清水寺廟旁的老屋成長,在我還沒有出生以前,這裡已經住過好幾代的家人,把我養大的奶奶年近九十才辭世,老屋的歲數就可想而知了。在台南,歷史是隨處可見的,這排老屋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報導或書本裡頭,但我沒有想過,在緊湊的工作之中,一個不經意的靈感,居然可以讓我重新複習,回家的溫暖。

帶著大夥們去逛稀鬆平常的孔廟與府中街、晚上安排到一點也不豪華的大樹下用餐、甚至回程時買到車上先讓大家填飽肚子的肉包,都與王浩一老師的著作主題以及我們想呈現出的府城樣貌,有活動設計上的直接關係。然而,孔廟後方的小學是我的母校、大樹下辦桌是每次節慶的回憶、賣肉包的老店距離舊房子,走路不到三分鐘。

我私心的希望,來參與活動的朋友,能認識我所記憶的台南,而不是觀光客所朝聖的台南。或許我的記憶不一定讓每個人都產生共鳴,但我可以從活動中看見大家的笑容,從笑容裡相信他們喜歡這有點任性的旅程。

後來,老師在第265頁,舊房子的照片上方簽了名,然後對我說聲預祝活動順利。後來,不只是活動非常順利,也讓我有機會,用另外一種特別的形式,回家去。

 

本文由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圖片取自wikipmedia commons.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一部國外盲用電腦的出現,讓一群志工,一頭鑽進了視障服務的工作,他們研發了「第一部」本土化的中文盲用電腦、創立本協會、更開啟了多元的視障就業機會!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