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勳專欄/是公益還是詐騙?誰努力做事,誰又意圖斂財?
依據衛福部統計,2012 年國人死大死因還是以癌症居首,佔 29%。...
依據衛福部統計,2012 年國人死大死因還是以癌症居首,佔 29%。...
為什麼要讀這篇文章: 了解社會資源的分配並不只是從公部門、商業部門入...
現在公益行動的形態日新月異,越來越多人發想出不同的點子使整個社會更好,不拘限在單純的我給你得,這樣的趨勢說明了大家對於與自己處在不同情境的人更能懷抱同理心,去攜手解決問題,然而我們該擔憂的也在此,服務時氾濫的同情心會不會間接造成服務污染呢?暴增的參與者真的人人都懷著同理心,都準備好參與公益了嗎?
將分數框架強行套入志願服務,雖然升學上積分審核較寬鬆不如其他學科錙銖必較,但也因此容易使年輕人只求有不求好,由上忽略傳遞志願服務本質,而下造成服務重量不重質,甚至造成服務汙染。
全世界每年都有巨的資金挹注於慈善事業,然而資金的使用與運作方式改變快速。嘉芙蓮.芙特長期觀察此一變化,在這場演講中提供大家她洞見的趨勢,整理成五大新型態慈善事業:群體協作、線上慈善賣場、集資捐獻、創新競爭、社會投資,詳列例子並解釋其所打破的既定認知,她讓人明白慈善事業已非大企業的專利,而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發揮影響力!
你有想過,「電腦」也可以做公益嗎?IBM的「World Community Grid」計畫,希望將將個人計算機的閒置時間提供給巨量的科學運算,幫助處理以往單機無法處理的巨量數據,進而將研究結果回饋於社會用途,像是研發新藥、氣候變遷模擬、能源問題計算等。
在科技愈來愈發達的 21 世紀,智慧型手機、平板都成為再普遍不過的日常生活用具,網路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加速了工作的進度,那麼還能夠做什麼呢?使用新科技來改善社會,能夠發揮讓你想不到的影響力,讓未來有更多可能!這此介紹 10 篇 NPOst 曾經刊載過的「用科技做公益」的文章。
説到公益,我們常會聯想到大筆的慈善捐款、路跑活動、各種社會運動等等,但做好事除了要有滿腔的熱忱,理性的思維更能讓您的善行事半功倍。該如何理性看待公益運動?泛科學J編整理 Pansci 泛科學 八個以科學的方法解讀公益的觀點供您參考!
我相信,包括你我在內,我們的身邊都聚集很多想做對的事,讓社會變得更好的朋友,NPOst 希望能讓這些人找到相對應的公益組織,在可負擔的情形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在這個講究形象與行銷的世代,公益團體無不絞盡腦汁,想在眾多的文宣和媒體當中殺出一條血路,爭取更多民眾的捐款。但是,會不會有人玩創意玩過火,玩出問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