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勳專欄/是公益還是詐騙?誰努力做事,誰又意圖斂財?

依據衛福部統計,2012 年國人死大死因還是以癌症居首,佔 29%。癌症所帶來的死亡陰影,以及易於與捐款人產生經驗連結的勸募特性,也造成了公益組織的財務弊端。近日美國 the Cancer Fund of America 即被控挪用 2008~2012 部份善款,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其負責人以家族成員另外成立了三間機構 Children’s Cancer Fund of America、Cancer Support Services、Breast Cancer Research Society,其合計近 2 億美元的捐款符合勸募目的不到 3%,大多用來支付給募款公司及個人支出。

過去十年單就 Cancer Fund of America 累積近 9 千萬美元的捐款中,支付給募款的電話行銷公司即佔 87%,在 2013 年被評選為美國最糟的慈善機構的第二名。個人支出更是五花八門,購買內衣,甚至去加勒比海的遊輪費用都有,「有的慈善機構是帶病童去迪士尼樂園,它們則是帶自己去迪士尼。」至於與設立宗旨相關的活動則乏善可陳,而且為了讓機構規模看來更大且更有效益,它們操縱虛擬交易,以海外的醫藥費用等項目浮報收入及支出等也涉及財報不實的指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事實上在 2007 年即有公益觀察機構 Charity Watch 提出警訊:癌症議題是美國捐款的大宗,但近半數公益組織的表現是不及格的。評等機構 Charity Navigator 則曾給予低分(但目前網頁已無法查詢歴史評分記錄),許多網友的回覆顯示問題早有端倪。那麼為什麼那麼久才進入司法程序、持續地不當取得和支用捐款呢?華盛頓郵報指出幾個問題:

  1. 公部門太忙:美國公益組織近年成長快速,尤其是在推動電子登記系統後,2014 年國稅局核准成立的案件比前一年度超過二倍之多。台灣的狀況則是除了衛福部主管大大小小的社福團體,另外還有教育部等其他業務主管機關多頭馬車。
  2. 公益組織名字太像Breast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 是美國最優良的機構之一,但是跟前述的 Breast Cancer Research Society 真的非常像(說不定是故意的?),很容易魚目混珠。
  3. 國稅局對公益組織沒興趣。查大公司或富人逃漏稅很明顯比較有誘因,這點在台灣尤其如此(因為公益組織不分大小不分性質全部適用同一個免稅標準)。
  4. 電話行銷太厲害。對於電話行銷募款美國仍存在許多爭議(最近有位老婦因不擅拒絕甚至自殺),相較而言台灣人詐騙電話接多了應該比較免疫(但街頭募款和零錢箱⋯?)
  5. 議題能與大眾產生情感聯結。美國將近 4 成民眾是癌症患者,因此很容易打動捐款人。

「明星議題」較吃香

公益資源分配本來就有所傾斜,例如美國的癌症議題甚至有人批評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慈善機構。如果將捐款和致死的疾病做比較(見下圖),乳癌死亡人數較低但募款金額遠超過其他疾病,因此對於乳癌發展出來的「事業」有人加以討論,《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書也提到某些支持團體的問題。

10636920_811184828915157_2397851888857552261_o

圖片來源:Market For Good

在台灣也有類似情形。依據中研院研究員陳昇瑋的研究,「台灣捐款人對各式的疾病或身心障礙同樣有差別待遇。如果受訪者或受訪者的家庭成員,患有較常見的疾病如心血管、腎臟、肝臟與癌症,或身心障礙是視覺障礙,大眾的捐款意願也會提高非常多;如果患得較不常見的疾病如肢體障礙或官能障礙,捐款意願則會降低。」也就是說,公益資源的分配其實在捐款人端多半還是非理性的因素驅使(比方說因為常見而容易產生情感連結)。此外,像是「偏鄉」、「孩童」或「流浪動物」也是好用的熱門關鍵字,胖卡計畫曾點出「明星偏鄉」的問題:「一味強調深山或不易到達的偏鄉,多半都是天龍人坐在辦公室時的浪漫想法⋯。當我們以為自己要服務的對象是有落差的那一群人,其實真正有落差的是我們自己。」

逃過了詐騙電話,卻投入詐騙集團的懷抱還幫忙數鈔票

「明星議題」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大量投入的資源有沒有產生效益,還是增加濫用或有心人舞弊的可能性?身為捐款人,我們是不是也該問一下:議題的現況如何、公益組織的努力是否有成效、國際上有沒有可參照的經驗,甚至未來的規劃是什麼、要帶大家往那裡去?不見得是質疑專業,但公益組織除了總是說動人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多跟我們說一些?(延伸閱讀:歲末年終,當個負責又聰明的捐款人吧!

台灣目前公益組織的透明度有待提升,而且也缺乏較專業的公益「看門狗」組織,類似美國這個弊案發生的可能性恐怕只會更高而不會更低。這麼說並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相反地想點出的實情是,真正努力做事和意圖斂財的團體在現況底下根本是霧裡看花。(延伸閱讀:公益組織治理及財務透明:一個公民的觀點

我們當然可以討論公部門的角色和責任、或是公益部門應該如何與利害相關人溝通,但捐款人如果不在意自己的小額捐款還是照直覺搏感情,那麼不無可能正在餵養披著公益外皮的巨獸。遇到詐騙讓人中飽私囊我們還可以說遇人不淑,但如果造成社會問題的扭曲惡化例如孤兒院觀光產業,那麼我們的一廂情願到底是幫忙解決問題、還是鞏固了公益團體所圈養的議題,抑或是創造新的社會問題?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新思維!

余 孟勳

木柵大學畢業不熱衷賺錢的finance major,會計師事務所查帳員每年考績第一名卻離職跑去環島及志工。到鹿特丹唸MBA背包了十三國,學習從脈絡看人生。回台找了個不用加班的財務主管工作,跟老婆約會三次就結婚,二年生了二個可愛的女兒認真當宅爸。想要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改變世界,發起台灣公益責信協會,投入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基礎建設。擅長思考說話寫字解決問題及三國志。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