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偏鄉孩子最需要的,或許是大人對他們的「相信」
看過許多隔代教養和單親家庭,他們的孩子最後會壞,並不是家庭功能不完整,也不是阿公阿嬤教育程度不好。其實,都是大人一種「補償心態」壞了事。給孩子太多擔待,幫孩子的種種錯誤自圓其說。「哎呀,他就是從小沒了爹娘,不能怪他。」
看過許多隔代教養和單親家庭,他們的孩子最後會壞,並不是家庭功能不完整,也不是阿公阿嬤教育程度不好。其實,都是大人一種「補償心態」壞了事。給孩子太多擔待,幫孩子的種種錯誤自圓其說。「哎呀,他就是從小沒了爹娘,不能怪他。」
我們不能忽視銀髮族越來越多的趨勢。以荷蘭這樣老人福利完善的國家為例,就算中央政府逐漸縮減老人政策的預算,荷蘭阿姆斯特丹地方政府仍找出辦法與住宅組織合作,提供更多服務,共同為阿姆斯特丹城市打造完善的老人獨宅。
新北市掀起的「公共托嬰中心」風潮,可說是近年最夯的社會福利政策。台北市政府六月份也發布新聞稿,12家公托中心名額已全部爆滿,還有將近1400人在排隊等候補。平價公共托育服務完全是供不應求。政府的工作是保障人民的選擇自由,而不是「假自由」——在這個經濟壓力極大的時代,選擇自己帶的幾十萬名新手媽媽之中,有一大部分人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托育費又十分昂貴,再加上旁人主觀立場的一句:「妳自己帶小孩比較好」,所以不得不咬牙辭職。這樣的「個人選擇」,並不是出於「自由」,而是重重限制之下的結果。
行政院主計處調查指出,台灣人平均壽命雖然逐年提高,但一生平均臥病失能 7 年之久。相比之下,丹麥、芬蘭等國以「死前2週才臥床」為政策目標,老年人的晚年結局與我們天差地遠。他們的理想政策目標,不是擴大長期照顧「服務量」,或提升失能老人的服務人數及人次,而是降低老年國民的「失能率」。長照政策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預防照顧」;重點是,盡力不要讓人民陷入「需要(被)照顧」的苦難。盡量減少進住機構,並暴露於管理風險的重度失能、失智人口。
我們都知道未來台灣會成為「老人島」,銀髮族對家庭也是一筆隱藏性支出,最新一期《今週刊》調查台灣人對長期照顧制度的想法,大家最期待的政策是「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與「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不看數字,還真不知道「期待」竟離「現實」如此遙遠──目前的制度設計,完全比不上需求成長速度。
雖然募款的任務很艱鉅,但是台灣的捐款人的愛心和捐款金額值得我們的信賴,只要好好經營,非營利組織的募款還是大有可為;但是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捐款人把感動化為行動,把善心化為善款呢?
我媽說:「因為那時候,這樣才是好媽媽。」我媽說再來一次,她不會讓我那麼小就學鋼琴,那麼小就補一堆東西,不會讓我「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我才清楚知道,「做個好媽媽」是多少母親的重擔。要喝奶粉不要餵母乳──「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要作胎教--「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學齡前教育──「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兒童美語──「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我們的國家把養育孩子的責任,重重的放在個別家庭之中,特別是女性的身上。
文 /LK 評論:身障人士的抗議──別再把我們當作勵志故事了! 評論...
身障者走上了舞台,要說什麼?要演什麼?決定權在身障者自身,不能說社會物化你而身障者也自甘被物化,卻要責怪給你舞台的人用社會期待綑綁你。我覺得走不出這個死胡同,是身障者在獨立思考的判斷上自我選擇被綑綁了。我可以說:請不要把我拿來做激勵人心的勵志故事,但我不能說:你們不要再拿所有身障者的成功範例來做勵志故事了。
不是所有殘疾人士都樂於成為其他人的勵志題材。Stella Young在這次的演講就形容這些「充滿正能量」的「勵志故事」是「inspiration porn」(勵志色情片)──透過物化殘疾人士,來鼓勵正常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