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培養偏鄉在地人才,才是長遠之道–博幼基金會培養在地媽媽成為課輔老師

0

(圖片僅為示意圖) photo credit: www.audio-luci-store.it via photopin cc

「你們 (博幼) 基金會打算進來『多久』?一年?還是三年?」博幼基金會為了評估在原住民部落執行的「課業輔導」方案,而第一次拜訪當地學校校長,這是校長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背後的脈絡必須要理解,當你理解之後,這個問題就是理所當然會擺在第一順位了!

偏遠地區的資源其實不虞匱乏,但卻沒有結構性與長期性解決偏遠地區問題的規劃,造成偏遠地區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因為社會變遷而日益嚴重。投入偏遠地區的資源也因為沒有做整體考量與整合,造成很多資源的浪費與重疊,同時更因為「只看眼前」的短期效果,讓更多的資源並不是長期且持續的提供與服務,因此自然就達不到解決問題的效果了。

偏遠地區的學校校長看過無數的社會福利團體進到偏遠地區,一年、二年、三年之後就會離開。社福團體進來的時候會帶進各項資源(人力、經費……等),離開的時候,資源也會全部帶走,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無法留在偏遠地區,造成偏遠地區的狀況很容易在資源撤出之後,短期之內就會恢復原狀,甚至還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而在偏遠地區的居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資源進來又出去,又看到資源走了之後,產生的負面效果還要偏遠地區承擔,這樣的結果應該嗎?如果不應該,那麼偏遠地區可以拒絕這樣短期又沒有太大幫助的資源嗎? 這樣的反應也讓博幼基金會一開始就意識到,進入偏遠地區不是三、五年的事情,它恐怕是兩個世代的長期抗戰。所以,所有的策略並非看短期效果,而是要看長期效果,同時還要預想,若博幼基金會有一天可能會離開,能不能將人力資源留在偏遠地區。

因為經費、物資等資源,相對於人力資源是容易運輸與儲存,但是,在偏遠地區服務的關鍵並不是經費與物資,而是人力資源。 課業輔導需要大量的老師,而且需要每天上課,因此無法從都會區大量運送老師進到偏遠地區。就算可以,每天花 2-3 小時運送老師也很不環保,最重要的是,老師無法長期且穩定地進入偏遠地區。

因此,最好就是在當地尋找師資需求。 但是「住」在偏遠地區的人(很多偏遠地區的高知識分子並不住在偏遠地區),最多是老人、婦女與小孩,扣除小孩是課業輔導的對象之外,就只剩老人與婦女,訓練老人當老師比較容易,還是婦女呢?我想我們的答案應該會一致。

但是,偏遠地區的婦女通常學歷與程度都不太好,怎麼能夠勝任老師這項工作呢?而且「怎麼會是這些媽媽來當老師呢?」這是所有的社區媽媽第必然會受到的第一個質疑與挑戰。質疑的人包含學校老師、校長、學生、家長……等,甚至是課輔媽媽的先生、小孩及自己。但是,對基金會來說,偏遠地區的資源必須「在地化」,必須讓偏遠地區長出自己的力量,這樣的力量才不會因為資源離開而被帶走,這樣的力量才是真正社區的力量,才能在社區生根。

因此我們有了一個想法,如果基金會花 3-5 年的時間,每週固定培訓一個社區媽媽,那麼 3-5 年之後,這個社區媽媽應該可以教國小的英文或數學的補救教學。那麼這個社區媽媽至少可以在自己的社區教 10-20 年,甚至更久,這樣的投資報酬率其實相當划算。因為「外來的終究會離開」,因此以「充權」的觀點來培力社區媽媽,雖然過程艱辛,看似緩不濟急,但卻是最根本解決偏遠地區師資缺乏的問題。

2008 年開始,南投信義鄉試辦聘請專職英文老師進駐偏遠地區,至今已將近 7 年了,這 7 年來我們一年比一年更具信心,更相信我們當初的想法是對的,同時一次又一次的印證。偏遠地區的媽媽們一開始都是領鐘點費的課輔老師,參加培訓的媽媽也要接受基金會的英文與數學的檢定(考試),通過檢定之後會增加薪資。為了留住優秀的課輔媽媽,又增加了「月薪制」課輔老師的制度,讓優秀的課輔媽媽可以在偏遠地區就獲得一份正職工作,同時也可以就近照顧家裡與小孩。

定期且長期的培訓之後,我們看到媽媽的進步,因此,我們又設計了「種籽教師認證」的制度,針對比較優秀的課輔媽媽進一步培訓與考試;通過種籽教師的認證之後,就可以擔任培訓新進課輔媽媽的講師了,目前我們已經有十幾位的種籽教師了。

看到這裡你應該問:「那如果是優秀的種籽教師,接下來還有升遷管道嗎?」當然有,優秀的種籽教師可以應徵基金會的專職老師,如果學歷(大學畢業)不夠也可以擔任專職教師助理,目前已經有好幾位當初的課輔媽媽,現在搖身一變成為基金會的專職教師助理了。

其中一位媽媽小如有 6 個小孩,原本是家庭主婦,當初只是因為一份兼差收入而吸引她,而且也可以順便教教自己就讀國小的小孩。結果就這樣,一路陪伴 6 個小孩的學習,更在先生生病之後,因為基金會的全職收入得以一肩扛起家計。

不必離家工作,小孩也都在課輔班上課,讓這位勇敢的單親媽媽不但可以顧到小孩,還可兼顧工作,這不就是社區工作的最好說明了嗎?

培養在地的媽媽不僅幫基金會解決師資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同時也創造一些偏遠地區的在地就業機會,增加留在偏鄉地區的青壯人口。青壯人口對偏遠地區孩子的教養是非常重要,沒有青壯人口,孩子就沒有典範可以模仿,青少年的社會問題就容易惡化。

同時,培養在地媽媽成為課輔老師,也可提升偏遠地區的人口素質,因為擔任課輔老師除了必須備課,也需要讀書提高自己的程度,無形之中提高了媽媽們的素質與能力。同時因為擔任老師的角色,必須更加注意言行舉止,以前的不良習慣都必須減少與戒除,以符合社會對於老師的期待。長期下來,媽媽們不僅能力增加,也提高了在社區的地位,他的孩子也以媽媽是老師為榮,媽媽也可以在社區獲得一份穩定的薪水,不必離家工作,這才是社區工作最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基金會當年的回答是:「你們願意做『多久』?博幼就陪你們做『多久』!」

 

本文由作者授權刊登。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新思維!

作者介紹

吳 文炎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私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兼任講師。社福界的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曾跟個案半夜待警察局裡時,被老婆警告家裡也快要有通報個案。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

No comments